中文版音乐剧《猫》将首演 英方导演盛赞演员
问世31年的世界经典音乐剧《猫》,后天在上海大剧院将撩起中文版世界首演大幕。截至上周五,该剧在大宁剧院预演时,票房已突破1200万元,打破了去年中文版《妈妈咪呀》正式首演前的票房记录。
这边厢,完全由中国演员驾驭的《猫》将驻场大剧院近两个月;那一边,由注册在沪的同一家公司上海亚洲联创所打造的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则在全国展开第二轮巡演。 “我们将通过对每一部剧五年的运作周期,来实现对音乐剧市场的产业化运作。 ”亚洲联创公司副总经理马晨骋说。
创造中文版盈利模式
日韩演出界早在20年前就开展了对英美经典音乐剧的本土化移植。中文版音乐剧应该用怎样实现艺术口碑和市场效应的最大化?中国内地地广人多,各地观众对演出需求量和欣赏口味不尽相同,亚洲联创没有照搬“永久驻场一地”的做法,而是在一线大城市进行标志性的首演,在轰动效应辐射全国后,向更多城市铺开巡演。
“比如《妈妈咪呀》,我们与演出版权方的签约期是5年,第一年在京沪穗等主要城市展开首轮献演,由亚洲联创承揽演出成本。当首演口碑已经树立,我们则通过‘打包签约’的方式,让各地演出商承接第二轮巡演。在演出运作、宣传营销上,他们可以各显其能。”马晨骋说,“去年在上海北京等地演出后,中文版《妈妈咪呀》已有盈利。今年,各地演出商承接踊跃,第二轮巡演一签就是100场。从八月中旬开始,将前往哈尔滨、天津、南京、杭州、郑州、海口等城市巡演。 ”
《妈妈咪呀》巡演正值《猫》首演,与此同时,亚洲联创正就明年制作另一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进行着谈判。看来,让中文版音乐剧一部接一部“滚雪球”巡演下去,将是中国内地音乐剧产业化运作的良性模式。
打造世界水准表演团队
中国音乐剧演出界除了在制作流程、硬件引进上“依样画葫芦”,更需要积累一支或多支过硬的表演团队。中文版音乐剧多剧滚动的演出模式下,一批批音乐剧人才不断冒出,并接受着类似《猫》《妈妈咪呀》等高难度作品的考验,演出水准日渐精良。
一些业内人士在看过中文版《猫》预演后兴奋地表示,中文版《猫》前有人觉得中国演员不适合歌舞充满高难度挑战的音乐剧。但历经长达三个月的魔鬼训练后,中国音乐剧演员对于150分钟快节奏歌舞的演出要求完全胜任。英方导演甚至夸赞,这些说中文的演员们正一步步接近伦敦经典版的“冠军”表现。
由于《妈妈咪呀》与《猫》同步演出,更多音乐剧表演者被招罗进演出班底。令人惊喜的是,哪怕上海的“唐娜”因档期无法加场巡演,武汉的新 “唐娜”汪金媛等也一样能胜任。马晨骋说:“目前在我们视野里的出色音乐剧演员不下数百人。随着中文版音乐剧的雪球越滚越大,表演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水准也将不断提升。 ”
短评
让音乐剧人捧金饭碗
曾几何时,音乐剧表演是个“朝不保夕”的营生。在国内音乐剧演出业态尚未形成时,靠着零敲碎打的演出,大多数音乐剧演员空有一身武艺,却经常吃不饱肚子,音乐剧毕业生大部分都不得不面对要么转行、要么兼职的尴尬。还有个别演员“洋插队”在国外剧团,却依然怀揣着回国施展才艺的梦想。
中文版音乐剧展开长期的产业化运作,对于嗷嗷待哺的音乐剧演员来说,不啻是一个圆梦的良机。始于上海的《妈妈咪呀》《猫》这两部中文版音乐剧的演出,没有像大量原创音乐剧一样演过几场就“刀枪入库”,而是连同国外先进的市场运作理念一同引进,让优秀的舞台制作常年产出效益,也为国内音乐剧演员提供了大量的 “饭碗”。正是着眼长远的发展中国音乐剧文化产业的举措,激活了音乐剧表演人才培养和实践的一根链条。看一看这些音乐剧演员对排练的拼命,对表演的一丝不苟,完全能体会到他们对音乐剧之爱被重燃的那份激情。也有人说,他们终于捧上了金饭碗。
收入是高是低,是不是金饭碗倒在其次,作为演员,活在舞台上是第一位的。但愿中国音乐剧的舞台薪火绵延,也祈愿大量苦费心血培养的人才,从此只用一心奔舞台。(记者 伍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