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王刚砸赝品”砸出当下文物鉴定监管漏洞

2012年08月21日 09:31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吴之如 画

  张枫逸

  近日,主持人王刚被指在鉴宝节目中砸碎了多件珍贵文物。节目组称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经3—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兼藏家称,自己一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会去牛津大学做鉴定。著名收藏家姚政称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8月20日《今日早报》)

  面对质疑,无论“王刚砸赝品”节目组怎样自我辩解,都难逃三个悖论:首先,谁有权力判断文物或艺术品的真伪?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有时肉眼无法判别还要科学仪器检测,在节目录取现场,几个专家短时间内就能断定真假,是否过于草率?

  其次,是赝品就一定要砸掉吗?我国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种对前人的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所言,无论是古代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品,这一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赝品本身并没有原罪,瓷器等高仿文物也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收藏者的情感,只要不冒充真品,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艺术品鉴赏的价值。

  此外,砸错真品了谁能负责?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一件文物砸毁了就不可能复原。尽管节目组回应称“砸错的可能性连0.1%的几率都没有”,但再小的砸错几率都存在破坏文物的潜在可能。早在2009年,台湾地区的收藏家罗有生就在一次会议上痛心疾首地说,假如10个电视台,100个电视台都做这样“去伪存真”的节目,若干年后中国瓷器就被砸完了。

  除了拿粗暴当噱头,追求眼球效应外,“王刚砸赝品”实则砸出了当下文物鉴定的监管漏洞。正是因为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才有了“王刚砸赝品”的草菅“宝”命。著名收藏家姚政为此发出“中华文物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疾呼,要想“砸宝”锤下留情,除了需要媒体和收藏界加强行业自律,更需要完善文物鉴定监管机制,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厘清鉴定机构和个人的责任,促使其对手中的权力多一分敬畏。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