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王刚砸赝品被指太轻率 网友:珍惜现代工匠心血

2012年08月22日 09:40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近日,王刚主持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天下收藏》“砸”出风波。

  按照节目规定,主持人王刚拥有一把享有特权的紫金锤,如果现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协议后,王刚会挥锤将“赝品”砸碎。最近,首都博物馆与《天下收藏》节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被砸掉的30余件“赝品”中的“精品碎片”与首博的馆藏珍品同场展出。不料,在反复观看展览后,收藏家姚政称被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文物鉴定专家宁玉新的观点更尖锐,他认为这里的“赝品”90%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面对“砸错了”的指责,节目组却咬定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均经3至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

  在众说纷纭之下,被砸宝物的真假令寻常百姓有些摸不着头脑了。不过,一锤子鉴宝的做法是否太轻率,倒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古玩真假,犹如雾里看花

  王刚的紫金锤到底是“护宝锤”还是“砸宝锤”?还真难有定论。

  不妨先来看看两位指责王刚“砸错了”的专家是什么来头。姚政是谁?还记得今年初2.2亿元“汉代青黄玉龙凤纹化妆台(含坐凳)”被曝“穿越”的那桩“笑话”吗?当时认定这一汉代玉凳乃“撼世国宝”的就是他。宁玉新又是谁?前不久一个号称“明代郑和用过的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上而成为“奇谈趣闻”。当时为这一“明代热水瓶”保驾护航的就是他。这样两位专家的意见能信吗?不过,《天下收藏》节目组请来的专家仅凭眼观、手触,围着古玩转上几圈,就能在短时间内确定真伪吗?这听起来似乎也挺荒谬。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文物鉴定本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有时肉眼无法判别还要科学仪器检测。不同的专家得出不同的结论很正常,因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限的,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一些分歧是鉴定本身的特点和难点,毕竟谁都不是它的制造者。“瓷器的鉴定尤其微妙。历代瓷器大多出自不知名的工匠之手,往往只有产地而没有制造者的名字,既然连制造者都不知道是谁,又何来真假之分。我国鉴定瓷器通常以‘标型器’作为鉴定其它器物的参考标准,问题其实不少。‘标型器’指的是专家们认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器物,形、纹、色、彩、胎、釉、款、工艺特征等都有严格限定。收藏者的具体瓷器与标准瓷器必然存在差异,若拿藏品生硬地对照标准瓷器,难免以偏概全。”

  事先排演,鉴宝还是耍宝

  正当宝物是否被错砸之事扑朔迷离、莫衷一是时,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李彦君站了出来,对围观的老百姓说大可不必担心“错砸”,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在表演的节目”。李彦君称他曾参与节目,熟知内情,在节目中出现的所谓“赝品”都是事先从潘家园等旧货市场故意买的假货,而所谓的“持宝人”不过是上台表演了一番。既然买时就知道是假的,最终被砸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昨天下午3点55分,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官方微博“北京发布”一条微博似乎印证了上述说法:“近日,有网民质疑王刚在北京电视台‘鉴宝’节目中把真文物当成假的砸了。北京市文物局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请北京市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前往鉴定。经对砸了的文物残品鉴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

  要说起来,鉴宝类节目的“纠纷”由来已久。就在上个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还曾就“进一步加强文物鉴定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规范和管理”发出通知,连出若干限令:不得在节目中编造文物流传故事、诱导“持宝人”杜撰虚假收藏故事,不得由演员扮演“持宝人”,不得暗示或要求专家修改文物评估结果、高估文物市场价格。当然,“开砸”暂不在限令之列。但有观众嘀咕,以“开砸”这一极端方式对待所谓的赝品,显然也是奔着制造戏剧悬念效果去的,说白了就是为提高收视率。对此,王刚的回应是“使用护宝锤出于对造假的痛恨”。他坦言凡是有收藏经历的人都打过眼,打过眼的就对赝品恨得要命。

  收藏是爱,岂能说砸就砸

  以假乱真固然可恶,可若鉴宝节目是事先排演的一场戏,也有专家认为被砸的赝品其实有点无辜,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忽悠人的嫌疑。现在又有几个人会真的指望在潘家园等旧货市场买到稀世珍宝呢?不过是老百姓之间自娱自乐的收藏罢了。

  藏家收藏藏品,多半基于一个前提,那便是对藏品的喜爱。瓷器对古人来说是生活用品,而对现代人来说,除了桌上的几副碗筷,基本上是装饰品。装饰品是在已经有了必需品的基础上才会去添购的。至于收藏品,则比装饰品凝聚着人们更深厚的情感。既然喜爱,又怎能让人随意诋毁、说毁就毁呢?“物品的价值是人类所赋予的,不是文物又岂能用真假来断定。瓷器无论珍品也好,仿制品也好,都会经历一个制作过程,我们既要尊重古代工匠的技艺,也要珍惜现代工匠的心血。砸东西本身就是令人心痛的破坏行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过去的瓷器可能会成为今天的珍品,而今天工厂流水线上的瓷器难道就不会成为未来的珍品么?”一位网友直言。

  面对存疑的藏品,或许还是马未都的话中听,“就当一玩物”或者“是你父辈给你的吧,那东西无论多少钱,对你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记者 范昕 实习生 芮晴舟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