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大运河8处遗址点、两处河道列入世遗预备名单

2012年08月28日 14:04 来源:燕赵都市报 参与互动(0)

  时间从2012年开始到2030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3期

  已将8处遗址点、两处河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申遗进入冲刺阶段

  记者 张清华

  近日,《中国大运河河北段遗产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并由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实施。8月27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省文物局等相关部门的专家。据了解,经过近几年的调查,共发现文物遗存 325处,其中确定大运河文物遗存点有56处。经国家文物局考察,8处遗址点、两处河道已被国家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8处遗址点、两处河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河北段大运河北起廊坊香河县与北京交会处——— 杨洼闸,南至邢台市临西县尖塚,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流经我省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5个市,总长近600公里。

  河北省文物保护处大运河保护和申遗负责人孙晶昌说,2006年,河北省率先启动了大运河文化遗产调查工作,运用航拍等高科技手段,与实地勘测相结合,掌握与运河相关的水系及其文物资源的分布情况,共发现衙署、桥梁、船闸、古街道、沉船点等文物遗存325处。其中与运河有直接关系的文化遗存 120处,占36.9%,与运河有间接关系的文化遗存34处,占10.4%,分布在运河两岸的其他文化遗存171处,占52.6%。《规划》对象为大运河遗产第一阶段保护规划认定的大运河遗产,共计水利水运工程遗产及其他历史遗产56处,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孙晶昌说,大运河北段云集古码头、古炮台、古碑刻、古城镇及古村落等遗址,重点河段有泊头城区运河河道、沧州市区段运河、捷地减河等。沿河分布的重要遗产点有大名府故城、泊头清真寺等。“大运河是一条包含了自然、文化、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着的’遗产走廊和生态走廊。”

  据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工程师赵玲介绍,经过国家文物局专家考察,已将8处遗址点、两处河道列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8处遗址点分别为红庙村金门闸遗址(廊坊)、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沧州)、捷地分洪设施(沧州)、东光马头沉船遗址(沧州)、华家口夯土险工(衡水)、郑口挑水坝(衡水)、清河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邢台)、连镇谢家坝(沧州)。两处河道分别为南运河主线捷地减河与南运河交汇处至泊头与阜城县交界段、南运河主线连镇谢家坝至四女寺枢纽段。

  大运河河北段遗址保存原真性好

  “大运河河北段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原真性也特别好,在保护过程中,我们就是要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稳步有序地开展保护维修,力求原汁原味地保存并延续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河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刘智敏说,在56处遗址点中,在用水运水利工程25项,水运水利工程遗址5处,古建筑11处,近现代建筑5处,古遗址8处,古碑刻1处,工业遗产1处。“《规划》分类明确保护区划、保护内容及保护等级多方面的内容,在保护过程当中以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前提,恢复和保留原有文化的多元性。”

  河北段运河遗址类型包括了古河道、码头、沉船点、闸、桥等类型,现存遗址及部分遗址的出土文物携带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东光码头沉船遗址既能从节点上印证大运河的流经位置,又是河北段大运河沿线经济繁荣的直接实物例证。永济渠遗址的调查发现,印证了文献记载中河北段运河的悠久历史,为进一步研究隋唐永济渠的走向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兴济减河遗址对研究我国古代大运河体系给排水规划、研究减河在运河航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供实物资料。金门闸始建于清,经历了由坝易闸最终废弃的历史,反映了清代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及当时为保证航运对水利工程设施改造的重视,是研究我国古代水利科学技术水平的实物。

  根据各类水利工程遗产的历史、科学、文化、社会价值进行综合评估,《规划》将价值评估等级分为高、较高、一般三级。

  属于高等级的有南运河河道(含捷地减河与南运河交汇处)、北运河河道(含北运河与青龙湾减河交汇处)、卫运河河道、卫河河道(含漳卫汇流处)、华家口夯土险工、连镇谢家坝、捷地分洪设施、东光马头沉船遗址、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朱唐口险工、郑口挑水坝、红庙村金门闸遗址。

  较高等级的遗址点有永济渠遗址、四女寺减河(漳卫新河)、捷地减河、马厂减河、青龙湾减河、兴济减河遗址。

  一般等级的遗址点为凤港减河、牛牧屯引河、安陵枢纽、北陈屯枢纽、周官屯穿运枢纽、肖家楼枢纽、东南友谊闸、戈家坟引水闸、安陵桥遗址、穿卫引黄枢纽、尖庄水工设施、土门楼枢纽。

  河北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分为3期

  据孙晶昌介绍,《规划》时间为19年,即从2012年开始到2030年,分为近期、中期、远期3期。

  近期(2012年到2015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广泛收集大运河遗产的各种基础资料,建立档案库;完成南运河中段考古调查规划,依据规划开展考古调查工作,选取永济渠遗址的部分段落,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大运河遗产南运河中段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协调机制,编制并公布《河北省大运河遗产保护办法》;尽快建立大运河遗产保护的群众性组织,鼓励公众参与;建立有效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依据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对河北省境内8处立即列入申遗点,制定修缮和环境整治方案,实施保护工程,完善保护措施;建设河北大运河博物馆,完善展陈设施;对南运河中段及8处立即列入申遗点进行展示设计,完善展示设施。

  近期修缮保护的本体项目有清河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郑口挑水坝、连镇谢家坝、华家口夯土险工、东光码头沉船遗址、捷地分洪设施、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红庙村金门闸遗址。考古研究项目有永济渠遗址的考古发掘项目、南运河中段考古调查项目。大型环境整治项目是南运河中段(捷地至四女寺段)河道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建筑物拆迁和污染治理。

  中期(2016年到2020年)实施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大运河其他城镇段及未纳入近期遗产点的保护措施及环境整治工作;选取第二批遗产点制定修缮方案,实施保护工程,完善保护措施;选取重要遗产点(陈窑窑址、大名府故城、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等)深入进行考古、勘探工作;搭建并完善大运河遗产信息平台;基本完成各遗产点、段的展示工作;开展大运河遗产研究工作。

  远期(2021年到2030年)的实施内容是全面完成大运河遗产保护的各种工程和非工程设施;全面完成大运河遗产区划范围内的环境整治及生态保护工作;全面完成大运河遗产的展示工作;深入开展大运河遗产研究工作。

  大运河遗产价值不可估量

  “河北段大运河遗产是中国大运河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存在作为大运河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又具有不同于其他段落的独特性,是沿线大运河中不可缺少的一段,很多遗址点原状保存非常好,折射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

  河北段大运河始于东汉末年曹操开挖的白沟、平虏渠,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南北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河北段大运河基本沿袭了隋代永济渠的走向,经过历代疏浚和自然改道形成现状,自开凿以来始终为南北水上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河北段大运河至今仍然保存着完整的人工水利体系,不仅保存了完整的古代河道、堤防及部分纤道,还保存了明清时期开挖的减河和部分古代水利工程设施。这些设施充分反映了大运河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程技术水平,进而揭示了大运河功能逐渐演变的历史过程。

  历史时期的大运河主要服务于漕运这一特定目的。国家通过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分段分级管理,从而保障了漕运的畅通,满足了国家粮食运输、军资调配和赋税、官盐等重要物资的运输需求。河北段大运河在历史上一直是漕运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漕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沿线城市和村镇的兴起与繁荣。

  河北段大运河在技术上主要体现在科学规划选址、合理利用自然河道;用连续的平面坐弯技术有效解决了河流的落差;科学规划的多处减河用以调节运河水位保证通航需求。

  大运河的开凿影响了所经过地区的地形特征和人文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的景观环境,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线性、活态景观。河北段大运河是这一线性、活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大运河河道因为航运功能的丧失干预较少,大部分段落尤其是南运河段保留了原生态的景观风貌,城镇段运河已经成为城市景观和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运河申遗进入冲刺阶段

  河北段大运河遗址线路清晰,体系完整,拥有较为完整的人工河道和堤防体系,代表了我国北方大运河遗产的特色,是我国大运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

  2014年,大运河将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省已组织编制了马厂炮台及军营遗址、连镇谢家坝遗址、华家口夯土坝、红庙金门闸遗址维修加固方案,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已经落实保护经费1150万元,目前,四项遗址正在加紧施工当中。

  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说,我省已全面启动河北省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与大运河所在地政府及设区市文物(文化)主管部门签订了责任书,全力抓好抢救保护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目前,郑口挑水坝、捷地分洪设施、油坊码头遗址及险工保护方案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现在已经进入到大运河申遗的冲刺阶段,我省将全力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