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李娜:一周六天训练 周日只想休息
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美网首日比赛,9号种子中国金花李娜以6-26-3击败09年美网青少年组冠军英国90后小将沃特森。
我所认识的李娜
文\苗辉
我和李娜的初次见面是在慕尼黑,12月,一个雨雪菲菲的傍晚。她和姜山并排站在酒店的门口等我们。瘦瘦高高的一个姑娘,穿普通的运动服,不化妆。
简单的寒暄之后,我们开始聊天。或许是初次见面的缘故,她有点拘谨,不主动说话,基本上是有问才有答。她常常回答之后扭头去看姜山,那眼神儿,仿佛一个不自信小孩儿在老师或者长辈那里寻找肯定。姜山倒是不见外,时不时打断我们的谈话,点评一下她的回答,愣过神儿来,赶快说一句:“这是你的自传,你多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心想,“有您在这儿,她哪儿有想法?”我很清楚这种感受,如果身边有特别在意的人看着,我也会非常不自然。因为,想在他/她面前表现得完美,越是这样想越会拘谨。后来,在编辑的要求下,我和姜山被发配到隔壁房间打游戏、看书、闲聊。据说我们走了之后,交谈顺利了很多。
李娜和姜山在慕尼黑住的地方是个很大的运动中心,主要项目是网球和马术,有室内室外的网球场地,还有马厩。在那儿打球的既有职业球员,也有当地的网球爱好者,周末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几个有点发福的中年男子来这儿切磋球艺兼朋友小聚,或者爸爸妈妈带着几个孩子来这儿享受家庭的快乐。运动中心提供住宿和餐饮。住宿是那种两层的开放小楼,房间不大,设施朴素。他们住在一楼,隔壁住着同去冬训的小将吴迪。
我住的酒店和运动中心只隔一条马路,为了方便见面,我们中午和晚上都在运动中心的餐厅用餐。刚到的第二天,她和姜山请我们吃了一顿饭,他们埋单,算是欢迎。某一个晚上,我们一起驱车去慕尼黑市中心吃了一次中国餐馆的火锅,我们埋单,算是答谢。其他时间都是各买各的单。她和姜山吃饭都非常简单,一道咖喱鸡肉饭之类的主菜加一杯饮料就够了。她喜欢吃辣,这里的服务生认得她,经常不等招呼就会奉上辣椒酱。
在慕尼黑的日子里,姜山每天早晨开车带她去体能中心练体能,下午在运动中心打网球,和吴迪或者姜山打。周一到周六,每天如此。只有周日可以自由安排。时间表如铁打一般。风雨无阻。
我们告诉她运动中心后面是英国花园,欧洲最有名最大的城市花园之一,还有一条伊萨河的一条支流从后面流过。她说这些她都不知道,也没有去过,因为没时间。我们说那周日呢?她说,训练了一星期,太累了,只想休息。瞬间,我对这姑娘充满了同情和心疼,还有由衷的敬佩。
是什么样的自律精神,才能重复这日复一日枯燥的训练,是什么样的坚强意志,才能屏蔽外面繁华世界一切的诱惑。为了成就网球事业,她对自己的要求一刻不能松懈,还得放弃多少其它的人生乐趣。自问,我是做不到的。于是我不得不承认,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运动员都必有过人之处。因为,赛场是最要靠实力说话的,一点虚的也来不得。
之前像很多人一样,我对冠军也有很多的误读和想像。以为他们都是上帝的宠儿,天生一副优秀的体格和过人的天赋,一朝成为明星,就可以过上奢侈的生活。直到认识李娜,我才知道一个世界冠军的生活可以如此简单,我才知道一个运动员能够取得成绩需要怎样坚持和努力。
创作《独自上场》的时候,她一直强调“坚持”二字。问她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她回答“坚持”;问她觉得自己是靠什么取得了大满贯冠军的成就,她依然回答“坚持”。等到这本书完成编辑工作、可以出版的时候,我对她挂在嘴边的“坚持”二字有了更深的体会。从8岁开始打网球,直到29岁获得法网冠军,她离开过赛场,后来又回来,估计从那时起,“坚持”二字就深种在她心里,以后,哪怕有上万个放弃的理由,她也没有再轻言放弃。这让我想起《士兵突击》里那句著名的“不抛弃,不放弃”。李娜也是一个斗士,运动场上的斗士,生活中的斗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