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标志性建筑争议频发 评:有亲和力肯定"美"

方翔
苏州“东方之门”,成为了这两天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一些搜索引擎甚至将其设为热搜词。“东方之门”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建筑中“横空出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门形的外观设计,远远看去很像一个人的下半身,一些人称之为“大秋裤”,有人则从专业角度认为这种设计非常丑陋,与周边的建筑格格不入。
对此,开发商表示,“东方之门”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州水陆城门的创意。苏州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目前仍保存完好的阊门、盘门等更是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最具风貌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标志建筑。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第一眼看到“东方之门”的时候,无论如何都难以将其与经典的水陆城门联系起来。
究竟如何来看待城市中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梁思成曾经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也最耐久的一类。”因而,将这些建筑称之为城市的“面孔”,一点儿也不为过。如同长有大眼睛的,未必是美女,丹凤眼的女人也可以很漂亮。建筑的美丑不仅与其设计有关,更与周边的搭配息息相关。
记得前两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旗下网站评选“全球十大最丑建筑”,沈阳方圆大厦入选。然而,在2000年威尼斯世界建筑设计展览会上,它却是亚洲唯一获奖的作品,得到了“世界上最具创意性和革命性的完美建筑”的美誉。又如,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玻璃金字塔,当时法国文化界几乎要把它扔进垃圾堆,但建成之后成为了经典。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筑的造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其能否与周边的建筑搭配协调,能否与这座城市的风格相融合,能否为这座城市书写浓重一笔。
这两年,之所以对于标志性建筑的争论越来越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城市建设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设计城市的地标建筑,需要有对于未来的责任担当。建筑需要创新,但创新更应考虑历史的继承与未来的发展,那些因为盲目创新而给城市留下的伤痕,往往很难弥补。
建筑的“美”和“丑”或许没有永恒的标准,但美丑之外,还要看它体现的价值观是什么。现在建筑界有一句经典的口号:“少一点美学,多一点伦理”,并非大的、高的、前卫的,就能够成为经典。建筑的标准化会导致城市失去应有的风格,但为求形式,用奇特造型来冲击公众眼球的建筑,同样很难被历史所认可。
建筑是城市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元素,虽然对于建筑的“美”和“丑”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是那些代表并引领了其所在时代的形象和风尚,能够和周边环境协调搭配,满足城市建筑最基本的功能,同时也对于市民具有亲和力的建筑,肯定是“美”的。
>文化新闻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