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文化大家冯骥才"四架马车" 驶进北京画院
本月9日,一个前所未见的展览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标题十分特别,叫做“四驾马车”,副标题则说得十分明白——“冯骥才的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展览将集中展示冯骥才作为著名画家、作家、文化遗产保护践行者和倡导者以及大学校园的人文耕耘者的跨领域文化大家风采。“我的四驾马车不是四匹马拉一辆车,我是用四匹马的劲儿拉着一辆车,这因为我车上的东西太多。我可没说累,因为它们皆我之最爱。”冯骥才说。
本次展览由文化部、国务院参事室、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民进中央、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大学、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画院主办,展期10天。9月18日下午还将在展览现场举行签名活动。
跨界的文化大家
今年70岁的冯骥才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与画家,许多名篇佳作传播甚广,受人喜爱;近十年来,他身体力行倡导的文化遗产保护,情动社会,影响深远,对转型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又涉入大学教育,建立起一座特立独行的人文学院。他横跨不同界别,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勇于创新,硕果累累;他是当代少有的在众多领域同时建树颇丰的文化大家。
保持旺盛的写作活力
作为作家的冯骥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文化小说几个阶段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大量的小说散文如《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一百个人的十年》等影响深远,英、法、美、俄、德、意、西、荷、日、澳、韩、匈、捷等近二十个国家都有他作品的译本。他又是文章进入教材最多的当代作家之一。其中《挑山工》、《珍珠鸟》等感动并深入到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至今他仍保持着旺盛的写作活力。
中国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作为画家的冯骥才,则以一种“不一样的绘画”在画坛独树一帜。他青年时代研习宋代山水,由于后来执笔写作,渐而形成的文人气质与情怀,因之转向现代文人画的探求。他一方面遵循文人画“抒写性灵”与“意境至上”的传统,一方面追求一种更适合当代审美的散文化的“可叙述”的意蕴。他的画注重光影中事物的千变万化,着意呈现文学想象与主观心绪,追求“向内”的深度,形成了意境深邃隽永、情致优雅洒脱的画风,将传统文人画注入强烈的现代意味。我国画家刘旦宅曾说:“想知道什么是现代的文人画吗,就看看冯骥才的画吧。”日本绘画大师平山郁夫也曾著文称冯骥才的绘画为“现代文人画”。
为文化遗产保护而呐喊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倡导者,是近十年来为大众熟悉的一张“新面孔”。在现代化、商品化、消费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遗产及其承载的文明传统受到空前猛烈冲击与破坏。冯骥才是知识界中具有“文化先觉”的一位。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在六十岁后投入祖国山河大地,进行大量的、艰苦的田野普查,并四处游说、宣讲、呼吁,致力唤起国人的文化自省与文化自尊,他还卖画筹款,建立基金会,支持处于弱势的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十多年来,冯骥才写了大量文化思辨与文化批评的文章,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不少关于当代文明建设方面建议性的意见得到政府与国家的采纳。
致力大学人文精神建设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冯骥才,自言其到大学工作是他人生接受的最后一件大事。近十年,他在教学科研方面倾注了大量精力。他对当前中国大学人文建设有三个理念:一、当前中国大学缺乏的是人文精神,大学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二、保存文化和体现经典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三、大学教育的关键是“树人”,即培养一批视野宽阔、有思辨力、操作力和社会责任的青年学者。目前,冯骥才已经拥有一支由博士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学术队伍,承担着多项国家社科基金与研究基地的工作,他目前还担负着七名博士和一名硕士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这座在中国惟一以在世的文艺家名字命名的研究院,现已建成颇有特色的博物馆化的大学的人文绿地。
“四驾马车”内容丰富
冯骥才此次摆放在北京画院的“四驾马车”上,包括近八十件“不一样的绘画作品”,一百六十余种中文版本的文学作品,三十种中外课本,大量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教学科研的出版成果以及他笔下一些文学名篇的手稿和早期古典绘画的摹本。在这次展览会上,三联书店还为冯骥才推出一部大型的画传式的图书,名为《生命经纬》,分为《时光倒流七十年》和《四驾马车》,首次图文并茂地披露冯骥才曲折坎坷、顽强奋进的人生历程及其在几个领域同时取得的成就。
(高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