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赋:“众声喧哗”时代专业新闻机构如何取胜
(今年适逢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由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新闻文风改革及‘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8月31日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以下是与会者的发言。)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 王咏赋
中新社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最早的合作伙伴,也是我们的供稿商。海外版1985年创刊,因为是面向海外中文读者发行的一张“党报”,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稿源匮乏,那时中新社的稿件、新华社对外部的稿件就成为海外版的重要稿件来源。也是在采用中新社稿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体会到中新社稿件的特殊风格,也就是今天大家研讨的“中新风格”。在国内的媒体中,中新社确确实实很特殊,很有特色。
在目前这个时代,传媒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内宣和外宣界限基本被打破了。原来中新社的稿子,出口主要是在海外,或者是海外版这样的外宣媒体,而在国内百姓中间很少能够看见。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中新网也是很火爆的一个新闻网站,国内的人完全可以看到中新社的报道。同样,国外的媒体,包括海外的中文媒体也可以非常自如地从中国国内其他来源获得国内新闻,这样专做外宣的媒体,如果不解决好未来的方向问题,可能就处于尴尬的位置。原来我们是专门特供外方的,现在它可以自由来采购,甚至可能货物更丰富,那么作为一个通讯社来讲,将来怎么生存,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人人都有麦克风”时代到来,新闻传播平台可以说是一种“泛在化”,人人可得,人人可用。作为一个新闻机构怎样在新闻竞争中取胜?我不光要提醒中新社的同志考虑,其实《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在考虑这些问题。我们要保持现有的优势地位甚至创造更大的优势,首先要把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牌子打造得更亮,这是一个解决的办法。也就是说在“众声喧哗”当中,作为专业从事新闻报道的机构,它的可信度、权威性和信息灵敏度是个人不可取代的。最近《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上线,在短短一个月内达到了60万粉丝,目前可能是90多万。大家都可以开博,但是作为《人民日报》,它说的话、它的份量、它的可信度,是其他博主不能替代的。这是一个机构的力量,在传播中,机构的力量非常大。
中新社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条件,它有60年的历史,有一支专业做外宣的队伍。这支队伍对于受众的需求把握,那是个人不能替代的,是国内其他专做内宣的媒体学不来,也做不了的。另外,长时间以来,中新社形成的信息灵通、敢触敏感问题、信息发布及时,现在又加上了传媒手段的多样化、全媒体化,这都决定了在当下和未来的新闻竞争中,特别是对外传播的竞争中,中新社大有希望。我特别希望把“中新社”这三个字擦得更亮,让它在国内、国外知名度更高,可信度更强,这样中新社在未来的新闻传播格局里,就会依然占据一个非常有利的、非常有前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