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大洪:受众对主流媒体的作用更加期待
(今年适逢中国新闻社成立60周年,由中国新闻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共同举办“新闻文风改革及‘中新风格’学术研讨会”8月31日在北京国宾酒店举行,以下是与会者的发言。)
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名誉会长 闵大洪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去年报纸是1928种,期刊是9849种。根据广电总局的统计,到今年5月,有2594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但一直以来,我们只有两家通讯社,不管报刊还是广播电视,都有相当大的规模,但是通讯社只有两家。
相较于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中新社的地位、作用、服务对象和客户市场不同,必然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中新社的成功经验显得格外重要和宝贵。
60年来,中新社境内境外传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作为全球华文媒体总汇,不仅以多种渠道和手段,有力地向华人世界报道中国,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报道风格,我认为这就是:写作客观深入,态度平等亲和,角度新颖多样,文风生动活泼。
快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已经改变、正在改变和今后必将继续改变以往的传播格局。就拿刚刚结束的2012年伦敦奥运会来说,可以称为是一届移动终端奥运会、社交媒体奥运会和“大数据”奥运会。而这些今天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新手段和新应用,在四年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才刚露端倪,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在传播格局和传媒市场发生巨变的背景下,主流新闻媒体正面临巨大的挑战,当然也应该看到,在今天海量信息和信息迅速更替的状况下,受众其实对主流媒体应该发挥的作用有着更大的期待。如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报道不缺位、不失语,实时有力的舆论监督,阐述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关注弱势族群,凝聚社会共识等等。只有这样国内外的受众才可能更乐于倾听中国主流新闻媒体的声音。在业务层面,要坚守新闻必须真实、客观、准确、全面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运作,不断提升公信力和权威性,只有这样,国内外的受众才可能对中国主流新闻媒体的报道更加信服。
在传播新技术、新手段迅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主流新闻媒体要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力,特别是国际传播力,在内容产品方面能够向用户和受众提供多样性的服务,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同时在内容中能够有效地融入拨动受众心弦的文化因素。对华文传播来说,还应该考虑语言文字、地域、多民族因素等,从而使报道更富贴近性和亲和力。
今年也是中新社成立60周年的日子,最后我用一首诗来表示对中新社的一份真诚祝愿——《贺中新社60年》:“发稿六十载,享誉华人间。下笔见功夫,击键响乾坤。精神代代传,成就年年新。壮志展宏图,继续高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