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延期引发技术话题 硬盘损坏后果严重
电影《白鹿原》延期两天后正式上映,之前围绕该片能否上映的种种议论和猜测尘埃落定。不过,一个新的话题引起了观众的好奇:所谓数字硬盘损坏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对电影的上映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若不是这一场延期上映事件,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数字时代,一部电影的上映是多么惊心动魄又如履薄冰的过程。硬盘,也可以扼住电影的命运之喉。
硬盘替代胶片,一旦损坏后果严重
所谓数据硬盘,是电影在告别胶片时代后一种新的存储媒介。上海电影技术厂副厂长徐景告诉记者,电影所用的数据硬盘其实和个人电脑上的硬盘一样,区别只在于前者存储和处理的是海量数据:单单前期拍摄生成的数据就达几个到几十个T(1T相当于1000G)不等,之后所有后期制作都在拍摄生成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最终形成一个供制作放映用数字拷贝的母版。数据虽然无形,但数据硬盘是有形的,而有形的物体都会损坏,在这点上,数据硬盘和从前的胶片一样。不同的是,对胶片来说,无论一本还是一段,损坏都是局部的、有限的;而数据硬盘因为存储了海量数据,所以任何一种损坏都有可能是毁灭性的。
怎么理解这种毁灭性?徐景解释说,如果损坏发生在拍摄阶段,就意味着要重新拍摄相关镜头;如果发生在后期制作阶段,所有的制作步骤都要重复一遍;如果在拷贝过程中发生损坏,则需要重新编码打包。一般来说,损坏发生的越早,弥补的难度越大。而中国电影资料馆技术部副主任左英则打了个比方:"就好像你在电脑里写了部30万字的小说,没保存,电脑死机了。"硬盘损坏带来的另外一个麻烦是,根据相关规定,任何一部电影在发生技术故障并进行修复之后,都要重新送交相关部门作技术鉴定审查以确保放映质量,上映时间也因此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一个坏消息是:电影数据硬盘的损坏往往既常见又突发。"停电、磁场、电磁波、反复使用、电压不稳、内部温度过高……都有可能造成数据硬盘损坏。"左英这样告诉记者。他说自己就经历过一两回这样的事件,当年《孔子》刚刚完成数字拷贝交给发行商,制片方手里的硬盘就全坏了,着实让制片方后怕了好一阵。
预防措施严密,损失仍难完全避免
有人也许要问:既然硬盘损坏不可避免,为什么像《白鹿原》这样因此导致电影无法按时上映的案例并不常见?答案其实很简单:正因为后果严重,所以片方一般都会做足预防措施来防止最坏结果的出现。
硬盘阵列,是避免因硬盘损坏产生数据丢失的第一道防线。徐景告诉记者,因为要存储和处理海量信息,所以拍电影使用的数据硬盘,其实是由几十甚至上百块硬盘组成的硬盘组,又称为硬盘阵列。硬盘阵列会自动将数据切割成很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一方面利用每个硬盘产生的加成效果来提升整体效能,另一方面,其中任何一块硬盘出现故障和损坏时系统都会进行自动纠正和重构。
此外,为了保证数据安全,电影公司大都不惜重金。左英介绍说,同样是两个T的容量,普通电脑用户使用的数据硬盘"在中关村的售价大概在600元到800元",而用于电影拍摄制作的数据硬盘则至少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基本上都是经检测质量最好、损坏率最低的"。同样需要花钱的还有备份--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记者了解到,无论是在影片的前期拍摄、后期制作还是拷贝发行阶段,每个环节生成的数据都有备份,以保证数据不因为硬盘损坏而丢失;因为既快速又安全,磁带机是目前国际电影界比较流行的备份设备,记者查询后发现,知名品牌的磁带机售价大多在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上。
即便如此,损失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左英告诉记者,其实《白鹿原》并不是第一部被硬盘拖延了上映时间的电影。只是之前有些影片不太引人注目,延期了大家也不太关注;而有些影片又太过重要,工作人员没日没夜加班修复才换来了按时上映。而对观众来说,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欣赏影片时,也许都该对幕后的技术人员心怀感激,然后在片头出现时默默说一句:"谢天谢地你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