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风"流行本质是怀旧 可以借此抒情但别滥情
最近,“国民三件套”火了,即床单、枕巾和毛毯。除先前网友晒出的牡丹图案国民床单外,国民枕巾则是牡丹图案上加了“上海”二字的枕巾,而国民毛毯图案则以喜庆的牡丹和凤凰为主,颜色多为绿色与红色。据了解,国民物件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除了因其花色老旧被淘汰外,基本很少出质量问题。(10月8日《新京报》)
“国民系”产品成了一种传奇,在微博、在声屏、在咖啡馆——那是我们一起走过的记忆:缝纫机做出来的衣服,搪瓷脸盆漂洗过的青春,牡丹图案上翻滚过的岁月。数十年过去,沧海桑田,最炫“国民”风唤起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于是有人说这是后工业时代的悲哀:几十年前的产品经久耐用、价廉物美,而今的东西反倒成了“易碎品”;几十年前的款式朴素大方、简洁美观,而今的玩意反倒有些“太流俗”……这样的娇嗔,看似说给市场听,但市场千万不能太多情,以为这就真的是消费心理与消费潮流。
道理很简单,这些对最炫“国民”风趋之若鹜的人群,有几多是真拿这些旧物当生活必需品的?不过是时过境迁,不过是怀旧的票据,就像思念派诗人柏桦说的,“唯有旧日子带给我们幸福”。
因为他们已经不需要用“国民产品”了,所以美好才会肆意狂奔;而那些仍将“国民产品”当生活道具的人,是断断不会真爱在这个时髦年代用着上古的商品——就像游客对原生态景点的艳羡,不过是看风景的心情,你让他过上“枯藤老树”的日子,怕是一刻也要逃离了。那些泛黄的“国民”玩意儿,看看、想想就好了,断不至于有人会飙泪抢购。
“国民系”走红,这一刻的共鸣,其来有自:一是匮乏年代的“国民产品”,成了社会转型的“上一个背影”,牵系着与之血脉相连的群体心理;二是现实工作让人在烦累之余,更趋于逃避与回归,正如论者所言,“从《舌尖上的中国》走红,到微博上晒国民床单,人们都在找寻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返璞归真的味道、被城市的繁华喧闹掩盖的味道”。因为缺憾,所以寻找。
怀旧就是怀旧,与复古是两码事情。最炫“国民”风,也许顶多就是提醒老字号如何转型、或者为创意营销提供了一个速朽的契机,此外,就是浓浓的抒情怀旧味。
因为,一般人都不会拿今天号称“纳米级”的床垫,真的去交换一袭褪色的国民床单。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