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莫言作品速进教材反映出入选程序上的缺位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有关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的话题引起热议。语文出版社称,目前该社已确定将莫言作品收录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认为,不要低估中学生的理解能力,莫言早期的短篇小说充满诗意,非常适合中学生读。(《京华时报》10月14日)
在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生教材话题上,质疑或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奖后就进教材,这是否太功利?二是莫言的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
李主编的观点很好地化解了第二个问题,莫言中后期的一些作品,对暴力描写非常细致和逼真,比如《檀香刑》等,但早期作品不存在这样的情况。然而,问题在于,既然莫言的早期作品本来就适合中学生阅读,为何不早选入?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好回答,因为“适合中学生阅读”只是一个“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的入选条件,并不是说只要是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作品,都铁定应该入选教材。但如果进一步深究,到底是哪些因素最终影响了莫言作品在获奖前入选教材?
笔者支持莫言作品入选教材,但我认为一定要经过严肃认真的论证程序,莫言获得诺贝尔奖才几天,入选教材已成定局,编写组是否有过充分的讨论?是否过于仓促?莫言的早期作品也很多,将《透明的红萝卜》选入,其标准又是什么?
教材编写是一个严肃的事情,入选作品应该严格按照筛选程序来进行,但语文出版社中学语文教研组张夏放称,莫言作品的入选和他这次获得诺奖有关系,因为莫言这次得奖是中国文学界的大好事,将被载入历史,对于中学生来说也有了解其作品的需要。
张夏放的直言不讳,印证了入选程序某种程度上的缺位。尽管我以为,若是严格按照程序来筛选,莫言的作品一样也能入选,甚至早就该在获奖前入选,但必要的程序不应该让位于诺贝尔奖。追逐新闻人物,不能完全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合理性,在莫言入选教材问题上,编写组还是要尊重一贯的程序。
近年来,几乎每次教材入选作品的改动都引起争议,我觉得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目前教材编写有意无意地追逐流行。当初,从前莫言作品进不了教材,是否因为莫言作品还不够流行呢?但愿答案是否定的。总而言之,教材编写组应该把这次莫言作品“超速”入选教材的引发争议当成药,找准自身的“病症”,对症吃药。
(欧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