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星:诺奖评选主要看翻译 莫言非常有推广意识

2012年10月22日 14:04 来源:陕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尽管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文学最高和唯一的标准,就连托尔斯泰、卡夫卡等伟大作家都被排除在诺奖之外,为此,它一直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议。获奖的莫言也坦言:无论获奖与否,与他的写作并没有多少关系。但是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无疑举世公认。

  “文学陕军”以实力享誉文坛

  我省作为文学大省,涌现出了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高建群、程海、吴克敬、红柯、杜光辉、李春平等大批著名作家和《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鹿鸣》《最后一个匈奴》《热爱生命》《手铐上的兰花花》《西去的骑手》《车帮》《步步高》等蜚声中外文坛的作品,它们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现实的关切乃至批判,是其获得广泛关注与认可的重要原因,这些成就的取得,也让陕西文学在中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并且享誉海外,同时更成为中国文学的一面旗帜。

  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莫言的得奖是对他创作的肯定,但也有一些偶然和运气因素在里面。事实上,如同马拉松比赛一样,第一方队人中谁夺冠都不意外,而中国文坛上坚持纯文学创作,视文学为生命的第一方队的作家谁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都不意外。在中国作家中,莫言绝对是第一梯队的,而陕西作家陈忠实、贾平凹也都是第一梯队的,所以他们两人也都具备着冲击诺奖的实力。”

  西安市作协主席、鲁迅文学奖得主吴克敬,提到莫言得奖“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现在在艺术上能够达到这个水准的中国作家还有别的人选,比如在我们陕西就有贾平凹等。”他认为,贾平凹的文学造诣也具有冲击诺奖的水准,而且他对于文学根本的认知、文学审美的未来探索都有绝对的高度。

  莫言去年在做客东莞莞城“文化周末大讲坛”时,曾经谈到“在中国,作家的地位在西安是最高的”。他说:“我想拉丁美洲地区作家的地位确实是非常高的,拉美作家的地位,有一点像中国西安作家的地位,在我们中国,作家的地位在西安是最高的。”此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陕西是中国文学的重镇之一。

  陕西作家离诺奖的距离在哪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作家的作品不断获得国内国际有分量、有影响的文学大奖,可以说成绩斐然。那么,它们离诺奖的距离究竟在哪里?

  莫言为什么能获奖?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予他的授奖词是,“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这样的评述,或许是我们解读莫言文学世界的一把钥匙。但事实上,因为文化差异、汉语的特质等方面的原因,一个中国作家或者说汉语写作者要获得世界的关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莫言作品提供的中国经验、诡谲想象力和旺盛创造力,以及充满意象、诗意和幽默的独特叙事,不但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立下汗马功劳,也使中国文学进入了更为辽阔的世界视野。

  对此,李星指出,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主要还是要看翻译,而莫言的作品虽然是写地道的家乡生活,写离开了乡土后的童年回忆,但他采用感觉主义色彩的叙述手法,使用表现主义风格,更注重心理感受。“其创作叙述手法更接近西方,也更接近乡土。而陈忠实、贾平凹的作品却难翻译得多。因为他们的文中多家乡土话,以贾平凹为例,他采用中国传统的白描手法创作,还有很多独特的情绪色彩,而民间话语更是村俗俚语,怎样才能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这对翻译家来说,太难了!”著名评论家肖云儒认为,现在作家很多,写作手法也趋于多样。但是不少作家的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历史阶段性,而莫言恰恰跳出了这种固化的创作模式,对读者构成了很强的吸引力。吴克敬也坦言,贾平凹的作品反映了更为细腻的民族情感,在翻译成英文时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其文学魅力,确实有相当难度。对此,贾平凹本人也认为,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外国的翻译家主动找上门来要求翻译的,但作家因为受语言条件限制,既不知道翻译水平如何,也不知道在国外影响如何,特别是陕西方言的翻译,会有一定的难度,如何把握还需翻译家好好斟酌。

  陕西作家要用世界的眼光进行文学的写作

  必须承认,莫言模式与陕西作家创作习惯存在差异。从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开始,莫言为读者持续写出了《红高粱》系列、《丰乳肥臀》、《酒国》、《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它们共同组成了莫言的故乡,一个辽阔无边的文学故乡:高密东北乡。正如莫言此前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星认为,“莫言是个具有世界眼光,非常重视对外交流的作家,来陕西都来了十余次,每次都来这边找文学界的朋友,非常有推广意识。相比之下,陕西作家就知道闷头苦干,很少主动走出去,就是舍不得家乡的那碗黏面,以前别人叫贾平凹去香港他都不去,陈忠实也是这样。这对我们冲击世界有着很大的拘囿,也是陕西作家必须改进的地方!”

  西安是13朝古都,陕西积淀了厚重的中华文化,陕西作家要学会用世界的眼光进行文学的写作。

  在这个全球化时代,我们与世界的融合日益加快,如何在文化交流之中更进一步加快陕西文化与世界的融合?如何让别人通过文化来认识一个真正的陕西?这是我省作家作品走向国际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穿越文字的秘境,通过文学的展示,让世界更能读懂这块古老土地的真实表情,更能进入陕西人、中国人的内心,这样,才能让世界触摸陕西人的精神世界,了解陕西,读懂中国。虽然,文学不需要金牌主义,但是,获奖的确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审视文学在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可喜的是,近年来,陕西省作协未雨绸缪,在全国各地方作协中第一家成立专门的文学翻译委员会,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陕西文学海外翻译计划”,由省作协和省译协联合打造“中译英”精品,把陕西20位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首先译成英文在国内外出版发行。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在“中译外”事业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力邀陈孝英、孔保尔、安危、马可等著名翻译家组成专门队伍,省作协与省翻译家协会联合启动“斯劳特计划”,积极促进陕西作家走出国门,将他们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也译介外国文学作品进入陕西,以使陕西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学排头兵。

  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契诃夫文学奖”获得者雷涛认为,“长期以来,陕西作家都是闷头在写,却很少有走出去的意识。但作为文学大省、文学重镇的陕西,其文学地位决定了陕西作家必须熟知世界文学的走向,必须走出国门。一方面我们要了解世界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也要让世界熟悉陕西。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向世界推介陕西作家和陕西文学作品,树立牢固的决心和信心,把文学翻译特别是‘中译外’的工作做好做扎实。”

  诚然,诺贝尔文学奖,是每个作家在文学创作道路上追逐的一个制高点,在中国,虽然莫言率先到达,但这仅仅是中国作家在此征程上的开始而已,我们有理由期待,更有理由相信,“文学陕军”一定会厚积薄发,后来居上。

  (李向红 杨小玲 实习生 鹿甜甜)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