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中国的泛道德论既是精髓,也是弱点
(首席记者邢剑扬)10月23日下午,在平凉市平凉剧院举行的第17次“平凉市委大讲堂”上,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王蒙作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问题”的讲座。当天下午,平凉市900余名干部群众聆听了讲座。
“平凉市委大讲堂”是平凉市委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拓展延伸市委中心组学习范围,每年定期邀请国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充电”。讲座以主题演讲为主,演讲和互动相结合,每月进行一次。从2011年2月底至今已邀请经济学博士马光远、著名经济专家马骏等学者、专家举办各类讲座17次。
在10月23日下午的讲座上,王蒙作了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问题”的讲座,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泛道德论、泛哲学论和泛相对论。
在当天两个小时的讲座中,这位78岁高龄的老人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入情入理的实例阐释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到见解,让在座听众耳目一新,又振聋发聩,博得了听众们的阵阵掌声。
1 中国的泛道德论与性善论
王蒙认为,中国特别重视道德,把政治道德化了,把爱情乃至于把性爱道德化,在全世界都很少。在封建时代,你靠什么来维持你的封建权力中心的稳定性呢?靠道德。因为从老子那时候就讲了,“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刘伯温也讲过,“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唯有德者能享之”。
泛道德论,它客观上形成了对统治者、对权力指挥者的一种文化监督和礼义监督。我们自古以来所宣讲的是“天下唯有德者居之”,而且这个德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这个德是从天、地,从大道中得到的。因为我们首先做到了文化把天和地道德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天的美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是地的美德。
中国的泛道德论既是我们的精髓,也是我们的特色,它增加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又是我们的一个弱点,是一个我们随时要加以注意的,要注意真相,要注意是非,而不能只考虑关系。这种泛道德论已经被老百姓所接受了,如果你对道德在政治统治上的作用忽视,老百姓可不答应。要是一切是泛道德论,只知道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道德,你很可能自绝于现代社会。但如果你否定道德,否定道德在权力运作上的作用,会自绝于人民。
2 中国的泛哲学论,也就是整体论
王蒙说,中国的文化注重的是整合,注重的是联系,注重的是推导。注重的是大概念,所有的诸子百家,虽然已经过了2500多年,但是中华文化的格局还是那个时候定的。注重整体,注重的不是具体,注意的是关联而不是分割。注重的是一通百通、一顺百顺、迎刃而解,找准了穴位,迎刃而解,不注意个案处理人生中、政治中、经济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注重的是大概念,而不讲究个案处理。比如“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典故,官员和医生两个泾渭分明的职业,在中国人看来是有共同之处的,那便是两者都应具有“仁慈之心”。“泛哲学论”的好处是让国人骨子里有着一种“大局观”,但这种观点在逻辑上却漏洞百出。
3 中国的泛相对论,亦即机变论
王蒙认为,早在《道德经》中便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观点,即是说当人们知道了何为美好时,美的对立面恶就产生了。因此中国人处理许多事情都是“视情况而定”,没有一个定式。这样的好处是,中华民族无论在多困难的时候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负面结果是,不利于法学和逻辑学的发展。
中国文化有自我调整的能力,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任何一种情况,我都可以有很多权宜的变化,很多变化的方法。好处是中国人能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找到自己的出路,还能够维持下去,不但能维持下去,还能往前发展。
中国人的机变能力,自我调试能力,如果有什么缺点和毛病,那就是它对于逻辑学、对法学可能有负面的东西,但是对于中国人的改革、摸索、前进、维稳和不断解放思想,都有它很积极的作用。
文/图 本报首席记者邢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