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瑞典文化借诺奖"走出去"值得学习和借鉴

2012年10月30日 13:57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末,诺贝尔文学奖轮值主席、瑞典文学院院士埃斯普马克来到南京,和之前的马悦然来华一样吸引了众多媒体,话题也自然与诺奖“形影不离”。但他们两位并非为莫言而来,也非为普及诺奖评审机制乃至澄清某些谣言而来,他们来中国的共同目的,是推介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默的作品。

  特朗斯特罗默与友人布莱关于诗歌的往来信札《航空信》,日前被旅居瑞典的著名翻译家万之翻译成中文,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件普通的出版事件,在瑞典文学院看来却意义重大——瑞典桂冠诗人的作品能在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出版,这可是瑞典文化“走出去”的一件大事。因此,瑞典政府、瑞典文学院请两位高龄院士不辞辛劳来到中国,借着诺奖的东风推广瑞典文化。

  且不论这本注定小众的文学信札经两位院士的推介后销量能有多少增长,单就瑞典人对自身文化的这份虔诚和不遗余力的推广,就挺让人感慨。我们近些年常说文化是竞争力、文化实力体现综合国力,但我们似乎更关心文化产生的GDP,而忽略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莫言获诺奖,媒体奔走相告,沉寂的文坛忽然间变得热闹了。但透过这种热闹,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出版社夜以继日地再版莫言图书,各种毫不搭界人士借莫言热纷纷露脸,连“莫言醉”也来凑把热闹,莫言的商业价值被充分挖掘、最大化了,但又有多少人去真正关注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一次重大契机?相比之下,瑞典人的做法却是“养”,他们深谙文学对人性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喧哗和炒作,却是小火慢炖,让读者去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折服于作家、作品身后的国家文化底蕴。

  上周末在南京先锋书店的推介活动就是这样:埃斯普马克、翻译家万之以及苏童、毕飞宇,他们因着对诗歌的热爱走到一起,没有刻意的营销,却用自身的行动感染着一批大学生、青年人,不仅为作品的文学价值做了最好的注脚,也为瑞典文化赢得了上百颗中国学子的心。

  都说文学作品是无国界的,但作家却是有国籍的。瑞典好不容易去年出了一位诺奖得主,瑞典人马上意识到,这是利用诺奖影响力推广瑞典文化的绝佳契机——不仅是让一部作品走向世界,更是让这个作家背后的国家文化走出国门。如今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诺奖作家,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瑞典人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徐 宁)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