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建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摆实物 教学生"读懂"艺术
昨日下午,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工仪式在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的建设场址举行。
博物馆建址于浙江大学校紫金港校区西南端,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预计于2015年开馆。建成后的博物馆,全馆分为两个功能区:博物馆区和学术区。博物馆区包括展厅、藏品库房、修复工作室与学术报告厅等,是开展收藏、展览与教育项目的场所。而学术区则有艺术与考古专业图书馆、艺术史专业教室等。
据介绍,艺术史教学博物馆源于美国,是大学施行通识教育的直接后果。通识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人类文明史教育,而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以两种形式保存的:文字史料与视觉史料。而在后者中,艺术品、有工艺价值的实用品以及建筑等,是最主要的类型。
而要读懂视觉史料,包括其中所蕴含的、并往往未被文字史料所记载的历史与文化信息,需要一种特殊的观看训练。
“这种观看训练,不能仅依赖照片,图片只是对实物的翻译,只能呈现实物的部分信息。全面而良好的视觉训练,必须从实物入手。”浙大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缪哲说,正是出于这个原因,美国最重要的高校至少自19世纪以来,即开始建立其艺术史教学博物馆,目的便是从实物入手,对其师生进行训练。
与普通博物馆相比,教学博物馆承载着更多教学功能。“不是为了展览藏品有多珍贵,而是教会学生读懂艺术品之美,去提炼其中蕴含的信息,去挖掘背后的历史、文化文明故事。”缪哲举了个例子,制造青铜器的泥模并不贵重,但它却能反映制造工艺过程和当时的工艺水平,具有丰富的教学价值。
除服务于大学师生教学研究外,教学博物馆也对公众开放。
浙大校藏的唐代乐舞俑、唐代佛头像,都将成为博物馆的展品。
每日商报 见习记者 孙蓓蓓 通讯员 单泠 潘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