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忆韩素音:为中国学生设奖学金 自己生活节俭
韩素音,英籍华裔女作家。1917年生于河南信阳,父亲是中国人,母亲是比利时人。1952年,她创作的小说《瑰宝》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由韩素音担当编剧、根据《瑰宝》改编的电影《生死恋》获得三项奥斯卡奖。
爱国之心让韩素音无时无刻不心系祖国。她一生都在通过作品、通过自己的言行在国际社会上发出中国声音。她用积蓄设立了5项奖金,即“中外科学基金奖”“青年外语奖”“普及英语奖”和用于奖励优秀翻译作品的“彩虹奖”和“印中友谊奖”。1996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她“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
当地时间11月2日中午,韩素音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享年96岁。11月8日,韩素音的遗体告别仪式在洛桑举行。
惊悉韩素音老人于2012年11月2日在瑞士洛桑寓所驾鹤西去,永远离开了我们。世界从此失去一位杰出、多产的华裔女作家,中国人民从此失去一位忠贞不渝的优秀女儿。
噩耗传来,我沉思良久,不禁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与韩素音在伦敦的一段交往。1990年5月,韩素音由瑞士来到伦敦,其目的是处理与“韩素音奖学金”有关的问题,这与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没有直接工作关系。不过,由于她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而其奖学金又专门为中国留学生而设立,时任大使冀朝铸委托我与其保持联系,如需要,尽量提供协助。
某日晚,我和夫人赵宇真造访韩素音住处。她当时暂住在西伦敦摄政公园附近一幢五层公寓楼。我们进门后暗自吃惊——室内没有高级沙发、没有大荧屏彩电、没有精美豪华的陈设……一切都那么平淡、简朴,完全是普通英国人住家,连个帮忙的阿姨也没有。为了帮助中国培养人才,老人可以拿出数十万英镑设立奖学金,而她自己却如此节俭!
我们落座后稍事寒暄,韩素音即转向赵宇真谈奖学金的事。她说要把奖学金由原开户行——伦敦巴克莱银行,转伦敦中国银行,要求中国银行指定一位得力人员专管,并每月提供一份账单。赵宇真当即表示:“明天就报告行长,一定按韩老指示办。”韩素音听罢哈哈大笑,两手拍着宇真的肩膀说:“我哪来的指示!是求你们帮忙,协助管好奖学金,使之真正用于培养中国留学生。”
3日后,即5月31日中午,韩素音在伦敦大学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我应邀参加。后由于希望出席者太多,招待会临时移至第一阶梯教室举行。当我来到第一阶梯教室时,里面已坐满了人,其中有伦敦几家大报记者、伦敦大学教师和学生以及少数华人、中国留学生。我从侧门走进,刚一抬头正好与韩素音的目光相遇,彼此略一点头示意,算是打过招呼。
记者招待会开始,由《卫报》记者吉延斯提问,他就中国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等问题发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方方面面。韩素音不愧为经验丰富的著名作家和社会活动家,面对如此众多、有不同背景、文化和政治倾向的记者和听众,从容不迫、侃侃而谈、神情泰然、谈笑风生,机智而准确地给予解答。这些提问多数是出于对中国不了解乃至误解而提出的。对这些,韩素音均一一耐心地介绍情况、澄清事实,其间还不时穿插历史回忆、新旧对比。韩素音对中国近代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十分熟悉,以至达到讲述自如、融会贯通的程度,举例子、打比方,随口而出,言之凿凿,使解答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
对于英国人个别挑剔的问题,韩素音显出社会活动家的风度,高屋建瓴,从大处着眼,几句原则话带过,不予纠缠。但对某位华人的提问就不同了。后者出言不逊、用道听途说的谎言讥讽中国并往中国政府脸上抹黑。韩素音听后怒不可遏,予以严厉批驳。其间,她索性讲中文,正面直视坐在第二排右边的该位华人说:“这里的英国朋友对中国现在的形势不了解,还情有可原,需要沟通、交流,但是你不需要,你需要做的,也是应该做的,是买张机票回上海,去亲眼看看,找亲朋谈谈,比坐在这儿提问题强得多!”
韩素音这几句落地有声的话把全场人都镇住了。懂中文的人明白其意,对她更表尊敬;不懂中文的人,只见她情绪激动,话不容辩。但见该人深深低着头,一句话也没有,从而得知是直接对其所讲。其与韩素音是熟人,且年龄上有两代人之差,她知道老太太真的生气了,不敢再吭声。
记者招待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仍有四五位举手提问的人,对于逾七望八的老人而言,其劳累程度可想而知。招待会结束后,我从远处看到,依然满脸笑容、神采飞扬的韩素音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挥手与听众告别,轻快地走出阶梯教室。
旬日后,我在使馆文化处设晚宴招待韩素音女士。为这次宴请,我思量多次。按理说,应由大使出面宴请,轮不到我这个文化参赞。可是大使在国内休假,只好由我代表,同时请公使出席作陪。当我把这前后考虑向她和盘托出时,她爽朗地笑着说:“那有什么!我与中国同志在一起从来不讲这个。”
席间谈起记者招待会。俞之中公使说:“看了《卫报》、《每日电讯报》和《金融时报》关于记者招待会的报道,您讲的客观公正,有说服力,外国人可能更听得进去,十分感谢您。”韩素音说:“我是实事求是谈我的看法。这是我应该做的,也是能够做的,无需感谢。近来我与英国朋友交谈时,一直坦率地表达我的看法:西方制裁中国没有道理,不仅影响不了中国,而且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种制裁越早取消越好……”
韩老走了,永远地走了,但她非凡的业绩、高尚的人品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我谨以此文表达对韩老的崇敬和哀思!
(汪大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