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莫言获奖不可能立刻拯救文学刊物
莫言获诺奖会刺激中国的文学吗?能给已经被边缘化的中国文学刊物带来一线生机吗?年底了,又到杂志期刊征订的季节,文学杂志的订量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这个问题。虽然邮局征订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但中文学杂志的负责人大多对此并不乐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钟红明认为,“莫言获奖拯救文学刊物,不可能立竿见影,最多是唤起许多人重新关注文学。”而我省的文学刊物主编也告诉记者,期刊转型是趋势,放下身段,务实办刊才是硬道理,不能希望莫言拯救谁!
《收获》功夫回到文本上
《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钟红明告诉记者,“《收获》正刊每期的销量大约93000至94000册,长篇专号大约3万册。一本靠发行赚钱的文学期刊,还是靠文本说话,面对市场,功夫要做在文本上。”
明年的《收获》会增加一些新的专栏,比如周立民先生(巴金文学馆副馆长)的专栏,这是一个作家通信的专栏,第一期会是巴金与沈从文的通信,这些资料以前极少公之于众,你可以看到老一代文人不为人知的故事;第二期是巴金与卞之琳的通信。这些通信展示了中国文人的命运,表达的是知识分子的灵魂世界。另外,李辉先生的《封面中国》的文章将延续,资料翔实、观点独特是李辉的特色。
《台港文学选刊》 10年中三次大改版
省内的文学期刊《台港文学选刊》明年又将改版。这份介绍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起家的刊物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创下了单期销量近50万册的销量数字,如今的发行量只在1万左右。即便在莫言获奖之后,也未能给它带来更多的读者。
这是最近10年内刊物的第三次改版。现任主编宋瑜告诉记者,“第一次改是2003年,从纯文学改为小品文,为了市场;到了2009年又改回纯文学,希望回归,但效果也未必理想;明年的改版是‘文学+文化’概念。”宋瑜说,所谓“文学+文化”其实是一种放下高雅身段的姿态,不一定只寻找美学价值,而更注重与当下社会文化的契合点:比如高科技进入百姓生活、情感类话题、马上将要到来的圣诞文化……简单说,就是雅俗共赏。
改版是不得已而为之,市场和文学的坚守是这份刊物一直试图做出平衡的问题。宋瑜希望这次改版能够带来一些新的东西,“这一次是和厦门一家印刷厂合作,改大16开本,页码增加到200页,全彩,编辑团队仍是我们的原班人马负责,而发行、印刷以及广告由他们负责,计划印数在2万左右。”让原先没有固定的办刊经费的杂志,一下子争取了一年25万的办刊经费,但这笔钱对一本刊物来说确实不多。
《中篇小说选刊》网购是条好路子
我省纯文学刊物中《中篇小说选刊》的境遇要好得多,但主编林那北仍不愿透露目前的订量,“女不问年龄,期刊主编不问订量”,她打哈哈似的回答着,莫言获奖刺激了文学期刊?我觉得难。我们还是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别去迷恋诺奖的事为好。
再过一两周“中篇小说选刊网”将正式上线,林那北设想了很多栏目,除了每期的选刊内容外,还有作家访谈、在线付费阅读、精彩视频等等。再将微博和网站关联,实现与读者更多地交流。在她看来,网购成为年轻读者更喜欢的方式,那么文学刊物也可以在网上卖,而传统的只能通过信件与读者交流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微博、网站轻松方便地完成。
其实在“中篇小说选刊网”之前,杂志社已经在淘宝上卖了一年多的杂志,而且销量可观,数量有好几万。“另一个数字是:我把我的小说挂到网站上,一天之内点击量达8800多,而且是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读者。过去闭门办刊,但现在不能再一不顾作者,二不顾读者。”
(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