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拒带走白洋淀特产 亲自关心大学生复课
1958年,全国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大跃进运动。当时,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念二年级,9月上旬,系党总支抽调我到河北徐水县帮助办报。
徐水是当时全国最早兴办人民公社的样板,全县240多个农业社合并为 “一大二公”的一个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并规划加快向共产主义过渡。1958年10月初,我离开学校从北京来到徐水,在新创办的《徐水报》编辑部工作。这是一份四开周双刊小报,后改为隔天一期,总编辑是县委宣传部长,我负责改稿、写评论、采访重要活动。
当时的徐水如日中天,全县到处弥漫着大跃进的亢奋气氛。县城里车水马龙,参观的人群蜂拥而至;农村中粮食高产“卫星”满天飞,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势如排山倒海。“一天等于二十年”的新闻层出不穷。从1958年10月份开始,全县实行全民供给制,不分干部、工人、农民,不论老人、妇女、儿童,30多万人的吃、穿、用,都由人民公社包干,全部生活用品按规定的标准统一发放,人们过上了“吃饭不要钱”“放开肚皮吃”的“共产主义”生活。
但是,自进入冬季以后,徐水的经济形势却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尽管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的舆论声势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我从下乡记者们那里听到了农民对集体食堂吃不饱、冬季取暖
缺煤的抱怨正与日俱增。就连县委机关食堂的伙食也出现了变化。我初到徐水时,干部食堂里的主食还能吃到玉米面窝头。到了11月初,主食全部变为红薯了。副食品方面,每顿除了萝卜白菜以外,没有别的蔬菜。至于食油及肉类,更是难得一见。当时县委公布的统计数字是,1958年徐水的农业取得了丰收,粮食产量较上年翻了一番,全县涌现出的高产“卫星”有400多个,但是,丰收年还闹粮荒?群众弄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正当人们议论纷纷、对公社的前景感到困惑的时候,周恩来总理来到了徐水。
那天是1958年12月25日,一个寒风凛冽的早晨,周总理乘坐的专列驶抵徐水车站。他在河北省委、保定地委和徐水县委领导人陪同下,深入徐水农村视察。我作为《徐水报》的记者,当时紧跟在总理身边,自始至终采访了这次视察的全过程。
周总理一再地指示徐水县委第一书记说,要好好学习刚结束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坚决刹住“浮夸风”、“共产风”,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民的生活问题。在商庄、大寺各庄周总理走访农民家庭,看看屋里有没有安锅灶,摸摸炕头暖和不暖和,了解食堂的饭菜吃些什么。周总理的一言一行,给当地干部做出了榜样,使大家深受教育,同时,拨开了许多人头脑中的“共产主义”迷雾。
在视察大寺各庄的间歇,周总理忽然转身问我:“你不是本地人吗?”我很惊讶总理的锐利眼光,立即回答说:“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生,来徐水帮助办报的”。总理接着又对我说:“最近中央有决定,大跃进期间抽调出来的大学生,一律回校复课。”日理万机的国家总理,对一个普通大学生如此关心,怎不令我由衷地感佩呢?
当天下午4时许,周总理结束在徐水的视察后返京。陪同视察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们到车站送行,当总理与大家一一握手话别时,他扭头发现专列最后一节车厢前,有一些人忙着往上搬东西。总理立刻将县委第一书记叫到跟前问道:“那后面的人在干什么?”县委书记回答道:“我们把白洋淀出产的活鱼和鲜藕,给总理带一点回北京去!”周总理听后脸色一沉,语气十分严肃地吩咐说:“赶快搬下去!”总理远远地看着,已经搬上车的东西全部卸了下来,然后才肯登车。
周总理离开徐水时,在站台同前来送行的当地领导干部们一一亲切握手。我作为记者,这时已经完成采访任务,便自动地退到了人群后排,和其他工作人员站在一起,远远地目送总理登车。然而,周总理同前排的领导干部们握手之后,竟转身绕过人群,特地来和后排的当地工作人员们握手,一个也不落。当我第一次和周总理温暖、有力的手紧紧相握时,双眼里不禁泛出了感动的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