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雪中归京:不敢称大师 欲破诺奖"死亡之吻"
12月14日上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参加完颁奖典礼后乘飞机返回北京,并在首都国际机场贵宾室举行了简短的记者会。中新社发 侯宇 摄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电 题:莫言雪中归京:不敢称大师 欲破诺奖“死亡之吻”
作者 蒋涛
14日上午8时55分,莫言一行所乘的班机降落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的雪已经静谧下了一夜,整座城市银装素裹。
莫言和夫人杜勤兰、女儿管笑笑等一出现在贵宾通道,立马陷入记者的包围,众星捧月般走进休息室。
现场等候已久的记者要求莫言展示诺贝尔获奖证书,莫言说,“都在行李箱呢,没拿出来”。
“坐在北京的房子里照样可以回(高密东北乡),人不回,心回去就行。”莫言告诉中新社记者,依旧想回自己在文学作品中构建的文化王国高密“东北乡”。
莫言说,诺贝尔奖对作家来说往往是一个“死亡之吻”,很难再出好的作品。很多作家一旦获奖,就陷入繁琐事务中去,影响写作。我尽量避免这种结局。作家最重要的不是开会和接受记者采访,而是写作。
“天天像赶场一样”,谈到近10天的诺奖之旅,莫言用“非常圆满”来概括。他说,在瑞典,强烈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对文学、对中国作家的热情,“满载友谊和热情而归”。
“我还没到斯德哥尔摩,就在视频上看到一些留学生,在那边‘快闪’,穿着民族服装,高唱中国歌曲,做了一些很喜庆、活泼的活动。”莫言对瑞典的“中国Style”很“买账”。
他一直微笑着面对记者,坦言这次领奖“很轻松”,指了指身边安静站立的夫人说,“阿姨更轻松,她马上就可以回到家抱外孙女了。”
整个提问中,莫言依旧保持“莫氏风格”,幽默风趣,同时谦虚低调,直言自己“永远不敢称大师”。他说,大师有它内在的含义,谁叫我大师,我觉得暗含着一种讽刺的意味,“因为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好”。
对于接下来的创作计划,莫言说,自己风尘仆仆,调整一段时间再说。
“瑞雪兆丰年,明年有个好收成。”他用俗语寄言高密的乡亲们,并连称,“乡亲们比我聪明多了”。
记者们将莫言夫人与女儿送上中巴,过程中,她们一直对记者表示感谢,连称“辛苦辛苦”。杜勤兰告诉记者,莫言的演讲“发挥非常好”,自己“很开心”。管笑笑身穿普通的红色羽绒服,边走边告诉记者,接下来三四天的行程很紧,要跟着父亲“四处赶场”。
短暂的采访过后,莫言一家在9时35分左右乘坐中巴车离开机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等一行亲到机场迎接。
现场,来自莫言家乡山东的一位记者说,莫言领奖归来,说话“很实在,接地气”。
在10天左右的“诺奖之旅”中,莫言出席新闻发布会,发表获奖演说,参加颁奖典礼及诺贝尔晚宴,赴斯德哥尔摩大学作演讲,与翻译家陈安娜进行对谈,并参加了当地华人组织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