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呼吁建设沙井古墟历史文化风情街区
沙井的古庙大多保存完好。
沙井古村落一角。
古井独具特色,古道风味十足。
在深圳,除了大鹏所城、南头古城、中英街外,还有一处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地,就是沙井古墟。在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罗棋布着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文物古迹和老建筑。这些宝贝在岁月的冲洗下逐渐失去往日的光辉。如果不及早进行抢救性保护,留给后人的将是一声叹息。
近年来,对于“在沙井古墟规划建设深圳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的不绝于耳。去年在宝安区“两会”上就有政协委员提出了类似提案,今年在深圳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杨浩勃等再次提出提案,呼吁政府出台措施,保护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古建筑和特有的民俗风情。她向记者表示,今年会不遗余力地为这项工作鼓与呼,希望有更多的深圳人共同参与并支持。
1
现状
沙井就是一座人文富矿
成都有宽窄巷子,山西有平遥古城、南京有夫子庙,这些在海内外响当当的文化旅游品牌能否在深圳西部再造?深圳西部有着很多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沙井就是一座人文富矿。高标准规划、建设沙井古墟历史文化风情街区,应该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与深圳其他历史文化景点相比,沙井古墟有着独有的特色:历史遗存众多,有古村落、古祠堂、古寺庙、古井、古树,建筑造型精美,且大多保留完好。其中有代表性的清代以前历史建筑达9处:深圳最早的地面建筑遗存宋代龙津石塔、静乐陈公祠、碧涧公家塾、义德堂陈氏宗祠、陈氏大宗祠、洪圣古庙、圣帝宫、观音天后庙、围头井。此外,还有始设于北宋时期的归德盐场官署遗址,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商铺建筑等等。这些古建筑沿一条古街分布,风格统一,非常有利于保护和成片开发利用。
万丰粤剧、沙井蚝民生产习俗已被认定为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华林派螳螂拳项目正在申报非遗。最难能可贵的是,沙井古墟是一种“活文化”,沙井本地居民仍生活其中,在这里可以看到最具深圳本土民俗民风的风情。今天,沙井古墟居民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上香、玩醒狮、唱粤曲、拜洪圣公观音、清明祭祖、自梳女等极富南粤风情的民俗别具一格。
沙井是千年蚝乡。龙头品牌突出,旅游要素齐备,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沙井蚝文化已经深入人心,逐渐成为深圳的优势文化品牌。在沙井古墟主打蚝文化品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有千年养蚝历史,有全国最大的蚝文化博物馆,有极富特色的蚝壳墙建筑,更有品种繁多的蚝产品和各种风味美食。加上交通便利,机场、码头、高速公路环伺,海上田园风光景区近在咫尺,资源互补相得益彰。
2
建议
建立沙井古墟历史文化风情街
沙井古墟在历史上就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之地,建立沙井古墟历史文化风情街不仅可以成为深圳又一张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也可以成为深圳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杨浩勃建议,应该将此列为市一级的历史文化街区项目进行立项,特别是项目前期尤其需要市政府在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宣传推介方面给予支持。
当务之急是对沙井古墟制定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整治、保护和改造方案。杨浩勃表示,建议由市、区、街道各划拨一定经费设立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与专业设计规划机构合作,组织专人对沙井古墟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对沙井古墟的整治、保护、开发和利用制定科学的规划建设方案。包括改造和完善古墟内的基础设施配套、对古墟内的危旧房和破损建筑构件及早进行合理维修等。对于街区内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特别是有重要历史价值、亟待保护的古建筑,要列入重点项目保护范畴,及早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例如,对始归德盐场盐课司署旧址,建议作修旧如旧的保护性修复或复建。
3
思路
规划三个特色街区
历史风貌区。沿着辛养、新墟街、龙津河沿岸到龙津石塔一线,汇集了沙井古墟大部分优秀历史建筑物,如龙津石塔、龙津桥、沙三陈氏宗祠、辛养陈氏大宗祠、乐静陈公祠、新墟街、观音天后庙、围头井等。这些古建筑设计独到、造型精美,大多保存完好,形成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特征景观,有些古建筑或有部分损毁,可以修旧如旧,要使古墟的格局、老建筑和特色街巷,维持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老街游览区。沙井老街长约250米,北起洪圣古庙,南到现沙井人民医院,是沙井传统的墟市。该路段街道有洪圣古庙、天后古庙(待复建)等传统建筑,保留了大量沙井人民公社的遗迹(店铺),有完整美观的骑楼建筑,具有浓郁的岭南街道特色。
蚝文化展示区。建于1955年的沙井蚝厂,是当时广东省规模最大的蚝业加工厂,占地2万平方米,设有机房、锅炉煮蚝房及烘干车间、晒场等。 2010年,沙井蚝厂被公布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沙井蚝民生产习俗被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12月,在沙井蚝厂的原址上建成了沙井蚝文化博物馆。近年来,这里常年都举办以“蚝乡,蚝乡”为主题的展览,可利用蚝文化展示区,充分展示独具一格的蚝乡历史和民俗风情。
居民可选择留下或外迁
杨浩勃建议,在打造历史文化风情街区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居民的搬迁意愿,让居民自主选择继续居住或外迁,使老建筑、老街巷不至于因为原住人口的大量搬迁而失去原有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同时,根据古墟分区规划,按其特色调整业态,使沙井古墟历史文化风情街区的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
可学习借鉴成都、佛山、东莞等地的成功做法,由政府与业主共同分担改造资金,或采取政府购买、代管、产权置换、产权共有等多种模式对古墟进行改造、开发和利用。古墟保护单靠政府的力量有限,应充分发掘村民的主人翁意识,鼓励村民尤其是仍居住在古墟的村民自主自觉保护古墟。
深圳晚报记者 汪仕林 文 刘钢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