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945年新加坡华侨颜祜坚寄给泉州晋江颜受圈的侨批
▲新加坡华侨林元余寄给福州南台三保街林细俤的侨批,上面印有啤酒的广告
1948年三美信局汇票
名词解释:“侨”是指海外华侨,而“批”指的是信,闽粤方言称书信为“批”,“侨批档案”实际上就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的家书或简单附言及汇款的凭证。
□记者谢丹实习生陈丹
昨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称,6月19日,在韩国光州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由福建、广东两省联合推荐、国家档案局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我省首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
侨批
“信款”合一的特殊家书
自古以来,闽人就有漂洋过海,过蕃谋生的传统。据载,早在唐代就有泉州地区的商人到东南亚经商。明清以后,福建有大批居民移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到了晚清时期,受政治动荡、战争动乱以及自然灾害、人口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沿海百姓选择了远赴重洋的海外谋生之路。
19世纪的厦门港就是移民始发地之一,而福建人出洋谋生主要乘坐船只,这些在海外打拼的华侨稍有积蓄就会连同家信寄回家,以贴补家用或偿还债务,于是就产生了“信款”合一的特殊家书——侨批。
省档案局副局长马俊凡介绍,侨批档案作为中国国际移民的文献遗产,最迟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基本消失于20世纪70年代。而现存最早的福建侨批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
水客
最早递送侨批的经营者
这些侨批是如何传送的呢?据介绍,19世纪中叶,随着海外华侨华人汇寄侨批需求的增多,催生了一个专门传递侨批的行业,而最早的经营者就是“水客”。
据省档案馆相关人员介绍,“水客”就是往来国内外,以收揽和解付批款为主要职业的人。他们远渡重洋,四海为家,倚水而生,故称为“水客”。“1848年至1907年间,仅福建永春县一地从事水客经营的商人就有29家。”据介绍,对于当时而言,这些“水客”不仅得熟悉侨居地和家乡两地的环境,还得有良好的个人信用、人脉关系。
“水客”多以寄宿的客店作为收集侨批的据点,他们将华侨信款带回国内亲手交给侨眷,或是先用所托批款采购货物回乡,待出售后再将原款及批信交给侨眷。“水客”须取得收款人的回信,并将它带给汇款人才算完成整个作业。
随着侨批递送量不断增长,随后产生了完善的侨批经营机构——批局,而现代邮局、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促进了侨批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侨批业归口银行统一办理。
暗批
特殊时期还得用暗语
侨批信封一般在正面写明收信人地址、收信人、款项和寄信人,背面则有批局的印戳、宣传广告和“花码字”图案。
记者在一张1936年从缅甸寄往福建永春的侨批封上看到,批封正面的左侧写有收信人地址“永春蓬壶*敦山赞美厝”,中间写的是收信人名字,左边写的是汇回款项“大银壹拾弍元”等文字。而背面盖有“捷通信局”的印戳。
实际上,侨批也存在不同形式,如“暗批”,就是在非常时期,当时寄递批款受到限制,写信者就在侨批封上写上“暗语”说明具体款数。
侨款
华侨汇款是维持生活主要来源
根据郑林宽《福建华侨汇款》数据统计显示,在20世纪30年代,华侨汇款占福建省华侨家庭收入的80%以上,这就意味着侨款几乎是他们维持生活的唯一来源。
“海外华侨身在异乡,但却心系故乡,稍有积蓄就会寄钱回家。”据省档案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当时,“男人出洋,妇女在家”的华侨家庭在侨乡甚为普遍,这些海外华侨要赚钱养父母、妻儿。而在侨批中,也有寄给亲戚,对喜事表示祝贺或者对丧事表示哀悼的。据介绍,侨批中有顾家赡养的,也有用于慈善公益、投资兴乡、共纾国难的。
马俊凡介绍,我省现存的有目可查的侨批有3万多件,大都形成于清朝末年至20世纪80年代之间,主要收藏于省内各级档案馆、文博单位和民间,其中以泉州、厦门、漳州等闽南侨乡地区最为集中。
申遗
侨批申遗之路历时4年半
“侨批档案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草根文献,弥补了典籍文献之不足,这种原生态的档案是极为珍贵而罕见的世界文献遗产。”马俊凡介绍,国学大师饶宗颐称侨批为“海邦剩馥”,“媲美徽学”。
正是侨批的重要价值,2008年,就有省政协委员提出福建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的提案。在各界的关注下,我省从2009年1月正式启动侨批档案申遗工作,到2013年6月19日成功入选,历时4年半时间。而此前,2010年3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2年5月,我省与广东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马俊凡说,此次申遗成功,是侨批档案保护开发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侨批档案创造更好的保障条件,促进侨批档案的有效保护。
链接>>
全国仅9个项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迄今为止,全世界已有299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中国共有9项,包括刚刚入选的中国侨批和元代西藏档案。此前的7个项目分别是:中国音乐研究院的“中国传统音乐档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朝内阁秘本档”、云南社科院东巴研究所的“云南丽江东巴古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大金榜》、国家图书馆的“清代样式雷图档”和《本草纲目》,以及中国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的《黄帝内经》。
(图片由省档案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