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老兵回忆淞沪抗战:仅凭机枪扫落敌机(图)

2013年08月13日 14:17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精神矍铄、声音洪亮、习惯性整理衣领,但在谈起76年前血肉横飞的抗战时却止不住老泪纵横。今天,是92岁的安徽老兵曾宪高第2次返回当年抗日战场。站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大钟前,他说:“我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

  参加今天上午的“八·一三”淞沪抗战76周年祭悼仪式的,还有宝山区黄埔同学会、驻区部队官兵、社区居民、社会各界人士、学生代表等300余人。包括曾宪高在内的3位抗战老兵,在随后举行的口述淞沪抗战报告会上,讲述了当年的抗战一幕。

  宝山区文广局副局长陈贤明还透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的临江公园,有望变身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目前相关方案正在报批过程中。

  【忆往昔】敢死队队长:仅凭机枪就扫落敌机

  上午8时30分,祭悼仪式开始。首先由海、陆、空三军部队指战员、社会各界人士、淞沪抗战老兵代表向淞沪抗战主题墙敬献花篮,全体默哀,奏国歌。最后,与会者向抗战先烈敬献鲜花,和平钟声响彻云霄。

  参与悼念的人群中,3位耄耋老人最引人注目。 92岁的安徽霍邱县老兵曾宪高,满头白发,却身姿笔挺,声如洪钟。 1937年8月的淞沪战役中,他曾任敢死队队长。

  说起那段特殊的经历,曾宪高至今记忆犹新。 1937年8月11日,部队到达上海火车站。突然,来了6架敌机。飞机飞得很低,连驾驶舱里的飞行员都能看清。曾宪高说,他和战友毫不犹豫一起架起机枪,对着敌机狂扫,“敌机冒着黑烟栽了下去,其他的都跑了。 ”

  仅凭机枪就能击落敌机?要知道,淞沪会战中,抗日英雄高志航驾机击落一架日机,是中国空军首次击落日机。曾宪高清了清嗓子、思路清晰地回应:“因为击落敌机,我还被升为连长,怎么可能记错? ”

  1937年8月13日凌晨,淞沪会战的第一天,他和战友一同冲出战壕。会战第一天,曾宪高所在的师就伤亡4000多人。当年11月,曾宪高所在部队撤退至安徽阜阳;1939年10月,他又参加了尧庙山战役。抗战胜利后,部队被裁撤,曾宪高回到家中务农。1952年到东北哈尔滨附近修铁路,1978年返乡。

  “40发子弹,6颗手榴弹,6斤米,会战9天”

  回忆起当年短暂的当兵经历,今年97岁的南京人袁汝生印象已有些许模糊了。但只要想到淞沪会战,他还会忍不住摇头:“仗打了几天,尸首叠了好几层啊。 ”

  “日本鬼子枪法准,武器比我们好,训练有素,当年我们不敢跟他们拼刺刀。 ”袁汝生说,参军后,他和战友们训练了6个月,每天教的就是装填子弹,后来匆匆上了战场。

  靠着40发子弹,6颗手榴弹,6斤米,在参加淞沪会战的9天里,他每天所做的就是冲锋和反冲锋。 “枪声一响,就不怕死了。打到最后,脚下全是尸体,叠了几层。 ”后来接上级命令,袁汝生所在部队撤退至昆山打阻击战,同去的老乡几乎全部阵亡,而他也在夜里被流弹击中,大腿被子弹击穿。

  受伤后的袁汝生一直昏迷,到16师师部临时医院救治。后来,他和其他伤兵一起被扔到马路上,大部队一夜之间就撤走了。幸亏被当地百姓接力抬回家乡。 “敌机沿途到处轰炸,我差点就在宜兴被炸死。 ”

  而在1937年10月的淞沪抗战上,当年仅12岁的浙江嘉善人谢天佑,担任的则是第128师767团3营9连的通信兵。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地主家的放牛娃。

  128师前身为湖南第一警备军,七七事变之后改编为128师,下辖第1、2、3、4四个团。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128师奉命北上参战,师部驻宁波,9月中旬以后,全师分驻象山、镇海、奉化一线。

  “当时我们部队在南桥那一仗那得那叫惨,弟兄们死伤无数,但日本人也吃到苦头。我们部队苗族士兵打起来不要命,日本人死了很多。 ”后来,谢天佑又参加了嘉善、德清、德安、九江、长沙等战斗。1948年7月2日,在豫东战役中受伤。直至1950年5月返乡。

  112岁“抗战活化石”:会战打出中国人民信心

  会上透露,上海淞沪馆已于上月采访到了目前国内已知还健在的、最老的、参加过两次淞沪会战的老兵——112岁高龄的河南老兵付心德。

  付心德1902年出生于河南项城,1928年入伍,身经1932年淞沪抗战、1937年淞沪会战、南京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1943年随71军入滇参加滇西抗战,为原中国远征军71军87师259团的少校军医。

  龙陵光复后,付心德解甲归田与当地姑娘李竹芝(原中共地下党员李鑫之侄女)结为夫妻。内战结束后,付心德入狱十年,3次被拉去陪杀场,还被抄了三次家,国军战友多次从缅甸过来劝说付心德去缅甸或台湾,但都被他拒绝。他留在龙陵用他高超的医术救助穷苦百姓,100岁还上山采药。因其传奇的人生经历和仁慈的心怀,获得当地人的尊敬并被誉为“抗战活化石”。

  这位前少校军官坚持认为1932年和1937年的两场淞沪会战打得都非常好。 “1932年淞沪抗战的19路军蔡廷锴以及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抗战消灭日本鬼子9多万人,这两仗打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 ”

  【看今朝】去年意外获悉《淞沪战歌》信息 MV今天首发

  除了口述报告会,今天的纪念活动中,还举行了 《淞沪战歌》MV首发式。这首由罗家伦作词、黄觉非作曲,创作于淞沪会战期间的歌曲,首次得到披露。

  《淞沪战歌》描写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悲壮、惨烈,以及爱国将士的视死如归。 “一寸血肉,一寸山河”,是将士们的决心,也是他们守卫国土的代价。诗中写道:

  “机掩吴淞月,炮掀黄浦波。发扬我民族英威,扫荡敌人侵略的罪恶!

  半夜火光中,那悲愤的杀声,正是我将士在冲锋肉搏!

  一寸血肉,一寸山河!

  怎悲壮。

  光芒的历史,千万劫,也难磨! ”

  据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介绍,该曲曾在淞沪抗战时在宝山地区传唱,曾激励吴淞口张华浜阵地参战的黔军将士,后失传。

  去年6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在贵阳采访抗战老兵时,意外获悉此曲的信息。后在原国民革命军102师少将参谋长杜肇华的外甥女罗勤的支持下找到歌谱词曲,使之重新传唱。

  今年,淞沪馆又结合第二次实地赴贵州采访曲作者的后代,听其回忆当年传唱这首歌曲的盛况,配以“8·13淞沪抗战”期间惨烈的战争场面,以及用先烈热血换来的当今和平年代等视频画面对这首 《淞沪战歌》作了重新解读,制作成MV。

  再次播放,仍能从《淞沪战歌》激昂的旋律中,再一次感受到当年抗战将士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英勇献身的爱国精神。

  【展未来】拟用异地安置方法保护部分生存状态不佳的遗址

  针对本报此前报道部分淞沪抗战在沪遗迹生存状况堪忧的情况,宝山区文广局副局长陈贤明回应,拟采用异地安置的方法,对部分生存状态不佳的遗址,进行再保护。

  “异地安置并非没有先例。 ”陈贤明说,此前,从逸仙路殷高西路交叉口西南侧居民住宅区内“移”过来的“高境庙纪念邨”牌坊就是成功案例。

  1932年“一·二八”抗战,19路军指挥部就设在高境庙里。由于日寇狂轰滥炸,宝山民居十毁其九,庙也不复存在,仅留其名。是年5月,居民陆续回归,但失栖身之地。当时爱国侨领陈嘉庚发动海外华人募捐获得巨款,在庙行、大场、高境、马桥等地重建家园。同年秋天,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为高境庙纪念村牌坊题字。

  “这块牌坊原先的保护状态并不好,后来通过同高境镇镇政府协商,可以结合离该地不远的街角小广场改造,进行同步保护。 ”陈贤明说,整个移动过程1小时走15厘米,180米路走了4天才被安置到广场上。高境镇“救起”了这块牌坊,也激活了这段尘封的历史。这次整体迁移的方案和高难度的施工过程,以及修缮依然如旧的成功案例,得到了曾经迁移上海音乐厅的总指挥、同济大学博导蓝戍己教授和本市古建筑专家的高度评价。

  “我们在考虑,现蜗居在西马桥村的‘马桥纪念村牌坊’是否也能采用这样的保护方法? ”陈贤明说,“目前这还只是初步设想,需要同牌坊所在地大场镇镇政府进行进一步协商,并选定新的保护地址。但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对该保护、能保护的,争取全部保护起来。 ”

  另外,对于泗塘二中内的“无名英雄墓遗址”等抗战遗址保护欠佳的状况,陈贤明透露,目前已确定今后将由区镇两级文保单位,进行常态化管理和属地化管理。而报道中提及的淞沪抗战纪念馆文字说明的6处错别字,目前也已全部修改完毕。

  临江公园2公里环形步道将改建成抗战步道

  陈贤明还透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的临江公园,有望 “变身”淞沪抗战遗址主题公园,虽然最终名字未定,但5大改建举措目前已基本拟定。目前相关方案正在报批过程中。

  “‘重头戏’首先围绕的是淞沪抗战纪念馆的布展进行。 ”陈贤明透露,由华师大、复旦、民革市委等组成的专家组已成立,未来,他们将对馆内布展陈列进行改造。具体将围绕展品的充实、说明表述的重新界定等展开。

  针对该馆展厅面积小等现实尴尬,改建举措拟通过向周边娱乐设施借空间的做法,将目前500平方米展厅面积扩大至2000平方米左右。

  另一看点是,公园内2公里的环形步道将被改建成抗战步道。两次淞沪会战的重要事件节点,将以雕塑、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分散在步道中,向市民普及抗战知识。公园入口也将同时放置抗战主题雕塑。此外,园内的化成广场也将被改造成主题广场。而园内最高点——清代形成的土山也将进行改造。 “目前的设想是,建一个两次淞沪会战的纪念碑。 ”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