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中日韩三国共同常用汉字表完成
近日,首份《中日韩共同常用八百汉字表》编辑完成。该课题组人员称,只要熟记808个汉字,即使不会汉语、日语和韩语,在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也可以进行简单的文字交流。
三国汉字表求同存异
在2010年第五届东北亚名人会上,时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教授提出编制一份《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建议,得到日韩代表的一致赞同。在今年7月8日召开的第八届东北亚名人会上,中方课题组提交的《中日韩共用常见八百汉字表草案》获得会议原则通过。
在选择标准上,课题组对中国1988年3500字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日本2010年2136字的《常用汉字表》和韩国2000年1800字的《教育用基础汉字》进行了比较分析,在今年10月召开的中日韩三国专家会议上,最终确定了808个汉字,并按照繁体汉字统一码编码排序。其中,属于中国《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常用字的801个,属于次常用字的7个;属于日本“教育汉字”的710字,其余98字均见于日本《常用汉字表》;属于韩国初中汉字的801字,属于高中汉字的7字,符合“共同常用”的标准。字表分为总表和对照表,总表以繁体汉字形式列出,对照表按中日韩三国各自通行字形进行分类对比。
在808个汉字中,有540个在中日韩三国的写法完全相同,这些汉字都来源于中国的古汉语,例如日语中的“飲”字,仍保留了古汉语中“喝”的语义,还有“寿”、“会”、“精”等字,即便读音不同,其在中日韩三国文字中的字形和意义也大多相似。
助推三国文化交流
编写三国共同常用字表的初衷,源自纪宝成在日本访问时参观的一个展览。当年在日本筹措革命经费时,由于语言不通,孙中山先生只能通过文字和友人宫崎滔天进行交流。这给了纪宝成很大启发:“语言不通,但是写字能看明白,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汉字是中日韩三国共同的历史文化财富,把这笔历史财富变成一个使我们交流沟通更便捷的载体,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教研室主任赵彤副教授解释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在特定场合,即使语言不通,也可以借助汉字实现简单交流。据保守估计,掌握共用字表中的汉字后,街道上80%的汉字招牌、简单汉字说明都能看懂。拿着一本汉字表,旅游者在中日韩三国之间往来将更加便利。
据悉,《中日韩共用常见汉字表》的最终方案将在2014年举办的第九届东北亚名人会上公布。(宗合)
链接
部分形同义异字
太:现代汉语主要解释为“过于、很、高、大”等,在日语中则有“粗、胖”之义,在韩语中有“大的、最初”等意思。
祭:现代汉语主要是“对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仪式”,或者指“供奉鬼神、祖先”;但在日语和韩语中,除了这层意思,还增加了“节日”的用法,比如“樱花祭”就是樱花节、“映畫祭”就是电影节。
走:现代汉语主要是指“行,移动”。在日语中有“跑”的意思,在韩语中也指“跑、逃跑”的字意,保留了汉语的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