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传统年俗一度遭冷落 专家:应举行仪式增进文化认同

2014年01月24日 0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1月24日电(上官云)马年将至,年味渐浓。昨日是腊月二十三,亦即传统的“小年”,标志着春节拉开序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民俗专家萧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传统节日与年俗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但曾经一度遭到冷落。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特别需要在传统节俗这一特定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来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及社会整合力。

  趣谈年俗:大概持续一个月左右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自此春节拉开序幕,人们约定俗成地祭灶、穿新衣、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年,大人们还会向晚辈发压岁钱。

  按照萧放的介绍,春节的传统节俗可划分为人伦礼俗、祭祀礼俗和迎春礼俗三类。国人讲感情,亦重视人伦。在过年期间,人们会以辞年的礼俗方式增进亲友关系、乡邻关系,一般包括岁末的探访拜望、礼物馈赠与团聚饮宴等。“这种中国式的年大概持续一个月左右,北方部分地区甚至能持续到农历二月初二。”

  北京民谚还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说法。萧放告诉记者,扫尘、沐浴等清洁工作,也是过年的一项习俗。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上的净化,人体自身也进行洁净,以除旧迎新。

  此外,据萧放介绍,辛亥革命后,当时的政府引进新历法,对传统节日采取批判的态度,甚至小贩在街上卖年货,警察会去查抄,“但传统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即便如此,依然流传下来。”萧放笑言。

  当代社会年节意识淡化 需复兴传承以增强文化认同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现代生活方式全面进入,传统节日与节俗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冷落。萧放表示,本来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年节,变成浮泛的时间节点,年的神圣地位动摇,人们对年的感知与意识愈发淡漠,“年虽然在过,但‘年味’在逐渐流失”。

  “传统节日特别是年节,是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集中而浓烈的表达,但在传承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萧放同时表示,值得高兴的是,人们逐渐发现传统节日文化中有很多温暖人心的地方。传统节日的复归,也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件大事。

  “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在传统节俗这一特定时间举行内涵丰富、形式生动的节日仪式,增进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社会整合力,增强民族情感,激发民族活力,以促进人际间的良性互动。”萧放说。

  在萧放看来,对年节礼俗进行恢复和重建,需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过年应当适度注意年节特色装饰,比如挂灯笼,贴窗花。通过这种方式体现节日的不同之处,建立社会氛围,提醒大家新年即将到来;其次需重拾传统人伦礼俗,比如登门拜年,必须在家里吃年夜饭等,以凝聚家庭、和谐社会;再次要重视祭祀、迎春礼俗,一方面加强人们对与亡故祖先、自然的礼敬,一方面满足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需求。

  萧放表示,在家庭缩小、人们社会交往扩大的新时代环境,年节礼俗的重心亦应有所调整。在复兴传统节俗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礼仪内涵,又要重视具体实践,既要注意新风俗,又要保持既有的节俗传统。

【编辑:吉翔】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