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庙会频现不文明行为 被指商业痕迹重
中新网2月7日电(上官云) 伴随春节长假的结束,各地庙会也逐渐进入尾声。这些庙会在让人们乐享新年喜庆氛围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如不文明行为频现、庙会商业化痕迹过重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庙会民俗文化的展示与传承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不文明行为频现:乱丢垃圾 践踏草坪
大年初一之后,各地庙会接待游客进入高峰期。一些不文明举动亦随之出现:践踏草坪、垃圾随手丢、禁烟区抽烟、公共场合打架等行为不时在庙会出现。
炸串的竹签、用过的餐巾纸、一次性小勺……记者在前门大街看到,虽然庙会设立了不少垃圾桶,但一些行人却仍将废弃物随手丢掉,以致地面散布星星点点的垃圾。
类似的不文明行为也在游艺区上演。据法制晚报报道,在庙会游艺区有游客为游戏奖品发生争执,进而动手,整个冲突过程持续几分钟,最终以一方流鼻血被劝开告终。而地坛庙会园内禁止吸烟,很多游客却无视此规定,一位老人就在“请勿吸烟”的牌子旁边吸烟。其他倚墙交谈、排队等待的人群中均有人不停吞云吐雾。
其实,这些不文明现象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节日与景区,屡遭批评却屡禁不止。对此,一位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仅靠规则制止效果未必好,游客更应多以“文明”为准则约束自身,同时这些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员应改善公共服务环境,看到不文明行为当及时上前劝阻,或许这些行为能够真正减少。
传统小吃踪迹少 特色传统文化项目难寻
在庙会中,品尝传统小吃、观赏特色民俗展演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不知何时,庙会各种活动项目的设置越来越沾染上“现代”的味道,传统小吃与特色文化活动却比较少见。比如北京庙会上,爆肚、羊杂汤等老北京小吃已渐趋“边缘化”,平时随处可见的烤肉串则逐渐成为庙会主角,并增添了“鳄鱼串”、韩国炒年糕等现代食物。
无独有偶。原本庙会常见的真糖葫芦难觅踪影,假糖葫芦串、假花反而日趋“流行”,记者一路观察,不少游客手中均举着几串,尤其是小孩,对之爱不释手。一位老北京人告诉记者,起先真糖葫芦在庙会上遍地都是,年轻人“并不稀罕”,反而这些假的更讨他们喜欢。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均觉得现在庙会与平时逛街无异,失去了北京文化特色,好多小吃也并不地道。而一些舞龙、相声之类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几乎就没看到。
商业痕迹重:商品价格飙升 现低俗表演
各地庙会丰富了大家的生活,但却因商业化痕迹过重而饱受百姓诟病。此外,一些低俗表演的出现更是令人大倒胃口。
在庙会的演进过程中,最明显的是商品价格的变化。据新京报报道,某位茶汤摊摊主曾在庙会摆摊近20年,在此期间茶汤价格从起初的每碗7角钱涨到现在的15元。该摊主表示商品价格贵是因为庙会7天摊位费需11万,并且“北京庙会摆摊的都是一个圈子,生人进来不赚钱就不做了;留下来的,肯定都能赚到钱。”
此外,庙会现场游人众多,但供游客歇脚的地方却相对缺乏。记者看到,一些走累的行人不得不选择蹲着休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拥挤的商业摊位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而庙会低俗文化表演的抬头或许更令人心忧。据中国广播网消息,在山东某乡镇庙会上,一家名为大上海歌舞艺术团的演出大棚周围围了不少人,舞台中央几个衣着暴露的女子在表演。一些村民则称晚上演出仍将继续,演员的穿着将更加“大胆”,这家剧团为了吸引观众,在宣传中还着重强调了激情、无底线等词汇。
由此可见,庙会“商业味”的加重已是不争的事实。民俗学专家、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谈到此现象时表示,对商家来说,赚钱收回成本最重要。但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商业性只是附加值,两者虽缺一不可,但商业性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
专家:庙会“商业味”症结在于市场经济影响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庙会的形成有其悠久的社会历史原因。同时,庙会因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曾在年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在却因种种原因而频遭“吐槽”。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中央台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庙会遭遇种种吐槽的症结在于市场经济影响,如要庙会既有年味又不失文化特特色,地方政府可多予以支持,为庙会传统文化展示提供良好空间。
在冯骥才看来,市场经济背景之下,人们期盼好的收入,恰逢过年游客乐于消费,因此多赶在此时赚钱。但他同时指出,如果这样的行为过多,便会使庙会本身缺乏可看的东西,变成各式各样的“民间超市”。
因此,冯骥才认为,要让庙会既办出年味又不失文化特色,地方政府可以从中起到作用。对于庙会里民间各式各样的自娱自乐的戏剧、舞蹈、音乐等各种各样的演示活动,政府可以多支持。
冯骥才举例道,比如木偶、皮影等,政府可协调秩序、交通等因素,为这些民间活动设立良好表演空间,这样,这些民间团体可充分展现民俗文化供人们欣赏。
专题:2014年新春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