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拉拉》中文版将推出 首印量或达6位数
2014年10月10日,17岁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天,四川人民出版社即透露:获得凤凰阿歇特独家授权,将于10月底推出《我是马拉拉》简体中文版。
2012年3月,莫言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回国内。同年10月,莫言获奖,《莫言自选集》当月底就摆进了书店销售。
2011年10月,特朗斯特罗姆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当月,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法兰克福书展上抢到了国内出版权。
提前一年动手“抢”回马拉拉
10月10日才公布获奖,出版社怎么敢当天就公布书讯?“其实早在2013年,我们就开始进行搜集和马拉拉相关的资料了。”负责《我是马拉拉》编辑工作的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江澄告诉记者,2013年3月,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时,四川人民出版社就开始进行选题策划。“马拉拉这个人物的经历是相当传奇和不可复制的,她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另一位编辑吴焕姣说,因此尽管马拉拉还不是诺奖得主,出版社也已经瞄准了她。
就在四川人民出版社进行选题策划期间,2013年10月,由马拉拉和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克里斯蒂娜·拉姆合著的自传《我是马拉拉》英文版出版。在短时间内,该书迅速登上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由于一直在关注马拉拉,四川人民出版社也在第一时间获悉:凤凰阿歇特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拥有该书的简体中文版版权。社长黄立新随即飞往北京与对方接洽,成为首个和对方洽谈《我是马拉拉》简体中文版版权的出版社。“当时,也有不少出版社都在竞争这本书,经过多轮竞价,我们最终以最大的诚意和高额版税拿下了版权。”吴焕姣告诉记者。
三本诺奖书做足“表面功夫”
每年3月和10月,诺贝尔奖得主提名和揭晓,都会引起全球关注,诺奖图书也因此成为市场热点。不过,并不是顶着诺奖名头,图书就能大卖,出版社在把作品推出市场过程中也绞尽了脑汁。
“截至目前,《莫言自选集》的销量已经突破10万册。”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舒宜文告诉记者,除了莫言作品本身的价值,出版社在包装图书上做足了功夫。莫言的作品封面往往比较严肃低调,为了与市场上其他作品有所区别,出版社特意将《莫言自选集》的封面设计成为红色,也因此最抢眼。
有趣的是,《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和即将出版的《我是马拉拉》同样在封面上下足了功夫。“简体中文版的《我是马拉拉》封面曾设计了多个版本。为了和已经在国外出版的其他版本保持一致,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与英文版一致的封面。”编辑江澄说。不过为了更有特色,出版社在封面的细节上作了一些调整,提取了一些最能打动读者的内容展现在封面上。四川人民出版社市场营销部主任朱璎透露,《我是马拉拉》的预售火爆,订单数字一直呈增长状态。预计首印量即能达到6位数。
而《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则专门邀请了国内一家知名设计公司为该书封面进行设计,并采取锁定目标读者群的方式营销,销量突破了几万册。
“抢”得最快:《莫言自选集》
2012年 3月,莫言入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回国内。新华文轩旗下的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就制定了应急预案,如果莫言获奖,就迅速启动《莫言自选集》的再版计划。
2009年,作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自选集系列中的一册,《莫言自选集》曾经由海南出版社出版过。后来,该系列的策划者进入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我们又重新与莫言签订了出版合同,对《莫言自选集》进行再版。”该书责任编辑汤万星说。
由于早有准备,当莫言获奖消息一公布,出版社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莫言自选集》的封面进行重新装帧设计,推向市场。
“抢”得最远:“大战”法兰克福书展
2011年10月6日,特朗斯特罗姆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0月12日,一年一度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就开展了。“当时各个出版社都在争抢特朗斯特罗姆作品的国内出版权,新华文轩最终在众多的竞争者中把出版权抢了回来,并交给了四川文艺出版社进行编辑出版。”该书的责任编辑宋玥说。
拿到版权后,出版社迅速确定了译者。双方几乎每天打电话,为了一个词语该如何翻译互相争论、推敲,有时候一打就是几个小时。因此,短短两个月,出版社就完成了翻译、编辑,并最终在2012年4月举行的伦敦书展首发了《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
【马拉拉语录】
●看到黑暗,我们认识到光明的重要。在沉默中,我们认识到声音的重要。当我们见到枪械时,我们认识到笔与书本的重要。
●他们以为子弹将会让我们沉默,但他们失败了。那一沉默中响起了成千上万的声音。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坚定、力量与勇气诞生了。我还是同一个马拉拉。我的理想依旧。我的希望亦如故。
●我开始认识到:一支笔,以及那支笔所写出来的文字产生的力量,可以打过机关枪、坦克以及直升机。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求胜,也了解了当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时,我们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世界上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剑,另一种则是笔。其实还有第三种力量,比这两种还要强大,那就是女性的力量。
【推介】
一支笔、一个女孩,撬动一个世界;
一颗子弹、一段传奇,震撼每个心灵。
年轻的马拉拉用轻松、优雅的语言,发出了连子弹都无法穿透的坚定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经历重大灾难的女孩是如何成长、如何用行动影响世界的。
——江澄、吴焕姣(编辑)
一个几乎改变国家命运的小女孩。她的勇敢抗争令人惊讶,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千钧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幽默感与优雅。
有些人是注定伟大的,马拉拉就是其中一个。
——蒋方舟(作家)
【试读感言】
网友“淡定的一天”:
看了一些,真心佩服这个17岁的小女孩。总有一些东西让我们感动,向马拉拉致敬。
网友“红色”:在微博上看到李开复转载的马拉拉在联合国演讲的视频,为这个女孩的勇气佩服。试读了一节中文版的《我是马拉拉》,对她的经历心有余悸。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史上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坐等新书。
网友“波西米亚”:对《我是马拉拉》长草很久啦。可惜一直没有中文版。今天看到简体中文版《我是马拉拉》即将出版,迅速上网下了订单。试读部分怎么那么短?强烈要求多透露点内容给我们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