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谈《狼图腾》:影视文化作品关键在于主题
回顾电影市场,不管是此前备受好评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还是正在上映的《狼图腾》,展现出了电影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前者尝试3D制作栩栩如生的“主角”之一孟加拉虎,后者通过长达数载的驯养成就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蒙古狼。如今,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节目的打造,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又该如何避免过度娱乐化,如何从传统文化中创新,发展出新的观念呢?成都晚报邀请了三位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四川省文联副主席陈智林,一起谈“狼”。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校长 谢和平
“打造文化产品,应该在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找到一种融合。”
影视文化作品
关键在于主题是什么
“打造文化产品,应该在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找到一种融合。”谢和平认为,科学的东西可以通过艺术手段来形象表现,例如乔布斯,把IT技术艺术化,苹果产品才那么受欢迎,如果仅仅只有IT,给人的感觉会很枯燥。通过这种融合,可以让最终的产品达到高端化水平。在他看来,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结合,就像左脑和右脑一样,任何人的潜质都是无限的,就看你是否能够发现它,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听说花了好多年与狼培养感情,拍得很不容易。”他把影视作品的拍摄与教育做类比,“就像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是打基础,培养爱好与兴趣,然后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进行深入发展,最终使得个人潜质得到充分发挥。”谢和平表示,教育不是去灌一桶水,而是点一把火,激发你的潜质,在专业培训之外进行自我完善,补充缺失的部分。由于社会是多元的,大学强调的也是个性化教育,那么影视文化作品也一样,表现形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主题是什么、能够给观者怎样的启发和指导,形式可以多样,但最好传递正能量和思想”。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 郑晓幸
“主旋律、正能量的东西在弘扬,但是不能够让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缺乏。”
电影投入产出比
重在创新结合点
“中国电影票房连续几年都是以双位数在增长,很高兴看到。”郑晓幸说目前中国电影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化消费,老百姓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变得多元化,丰富性在提升。“电影竞争中有两点,一是技术手段的创新在加快,二是中国电影的内容创新在衰减。”郑晓幸说,《狼图腾》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两部电影都非常好,一个是以内容取胜,一个更强调特效。“中国的导演,有好的本子,用电影再现的时候,技术的创新能力显得偏弱,与好莱坞大片还有些距离。”
郑晓幸告诉记者,现在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影片,实际上看上座率和票房收入两个数据。“相当一部分电影、电视剧是闲置的,没有上线、上台,因为它没有票房,从投入产出来讲,综合比是低的。”郑晓幸说,解决这个问题国产电影还是要高度重视内容与手段的创新,因为在电影中手段创新与内容创意结合点很重要。
“现在一些有思想性的影片,在艺术性上是缺乏的,人们觉得是假大空,不接地气。还有一些影片,很扯眼球,但和我们的价值取向,社会正能量的弘扬是有背离的。”郑晓幸表示,现在的影视剧作品就是一看而过,可以留下强烈的视觉冲击痕迹的作品不多。他表示,长期以来,不是文化娱乐而是娱乐文化,快餐式消费、机械化生产,这就导致真正让观众久久难以释怀的,可以反思、可以回味的作品很匮乏。“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主旋律、正能量的东西在弘扬,但是不能够让文化产品的丰富性、多样性缺乏。主旋律和多元化的互动,主旋律引领、影响文化多元化,这就很重要。”
全国人大代表、省文联副主席 陈智林
“怎么用对昨天传统的吸收,进行今天审美的传播,这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作品要回归真实情感
找到产业归属点
“狼图腾,很有真实性。”陈智林表示,《狼图腾》这部电影通过驯养方式,找到了人和动物、自然的共识。“我最近看了很多美国电影,比如《侏罗纪公园》为什么能够把大家觉得狰狞面目的恐龙,变成艺术的电影,就是通过人性的转换,构成了新的情感审视和标尺,通过审美观念的转移,达到情感的寄托。”陈智林说,“美国把花木兰拍成世界名篇,熊猫最后变成了世界知晓的功夫熊猫。这就是从文艺文化创新中,对传统事物产生新的观念。对传统文化的发展,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怎么用对昨天传统的吸收,文化的历练,进行今天审美的传播,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这是社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狼图腾》这部电影找到了感觉,能够呈现出仅仅靠想象而不能够思考的那么细腻、细致的东西,人需要把细微的东西放大,找到人与自然、社会、动物的和谐,才能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和谐。”陈智林说,《狼图腾》通过我们的想象来带动别人的思维,通过驯养过程找到灵性的互动,传递真实。
“一个好的作品可以影响人一生,一个故事可以影响人一生事业的选择。但是现在文化形式呈现多元化以后,就像吃东西一样,有了太多的佳肴美味反而食之无味。”陈智林认为,现在做文化产业恰恰需要引领、提炼、升华后的感悟,而不是像以前,所有的东西拿出来人们都趋之若鹜,现在对质量、创作的灵性要求,越来越高。
对于艺术创作,他引用了作家果戈里的一个问题,“艺术本身是把观众思维引领到你要求的平台,还是降低你的水准水平去迎合”。他认为,我们现在需要的就是引领观众,通过观戏、观影的形式,找到精神和情感的寄托,因此创作者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不过,他提出,现在很多作品,让人看不明白,“还是要回归真实的情感,找到我们产业的归属点,不要为了哗众取宠、可以与国际接轨而创作”。
他表示,成都是一个世界历史名城。很多历史名人都对成都进行过渲染,留下了很多的历史痕迹,这么多人文的资源,说明成都自古就是一个人才库。今天要在这种竖向的渲染上进行横向的拓宽和发展,就是与当今成都人的精神面貌相结合,形成一种真实的、具有现代感、在根基深厚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成都文化。与此同时,作为全省首位城市,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文化产品的创作还应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立足全省、全国、全球。
成都晚报记者 董亮 田程晨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