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京大屠杀案主审法官之子忆父亲审判日本战犯

2015年05月08日 14:27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

参加启动仪式的抗战老兵

叶在增长子叶于康

烈士李云鹏的妹妹李爱云

  关于抗日战争,你有怎样的记忆?昨天,一场为期4个月的全省“抗战记忆”寻访活动,在江苏省会议中心黄埔厅启动。接下来的时间里,来自社会各界的寻访者们,将实地走访,寻找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抗战遗迹、口口相传的抗战往事和抗战老兵们……

  在这场寻访活动的启动仪式上,多位抗战老兵、烈士遗属和南京大屠杀案主审法官后代,向参会的人们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抗战记忆。其中,南京大屠杀案主审法官叶在增长子叶于康的一句“当年,我父亲就是在现在的黄埔厅参加对日战犯的审判”,令人难以忘记。

  现代快报记者 付瑞利/文 顾炜/摄

  现场

  9位抗战老兵

  为寻访活动助威

  昨天下午两点多,距离启动仪式还有半个小时,91岁的新四军老战士李锦元,就已在老伴的陪同下来到活动现场。老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自己是如东人,不到17岁就参军了。“先是在如皋警卫团,后来到新四军,我做过连长、营长、副团长。”

  说起自己的抗战记忆,李锦元老人依然思路清晰。他说,当年跟随部队在南通、扬州、如皋一带活动,武器装备差,有时还要面对数倍于我军的日寇,战斗打得很艰苦。“老式步枪,每人就5发子弹。弹药打完了,没办法了,要么和鬼子拼,要么打游击。”老人一边讲,一边卷起自己的裤脚,说左腿上还留着当年被鬼子打穿的伤疤。

  在活动现场,94岁的黄埔老兵张修齐引来大家的关注。这位曾参加过长沙保卫战的老兵,16岁时,在日军飞机的轰炸声中离开家乡南京。后来,他考入军校,拿起枪来抵御外敌。关于抗战,张修齐最难忘的就是那些抗战之歌,每每唱起他总是泪流满面。

  昨天,94岁的彭勃、89岁的崔保田、90岁的包一高、87岁的盛良臣、90岁的金万德、88岁的严锁荣和89岁的姚安财等老兵,也来到现场,向年轻人们讲述那段永远无法忘却的抗战往事。老兵已老,但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他们精神抖擞、谈兴很浓。老人们说,这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永远值得纪念和传说。

  讲述

  法官之子:

  父亲曾在黄埔厅审判日本战犯

  “为了搜集这些罪证,家父日夜奔走于南京各处,达两三个月之久。”

  “当年,我的父亲叶在增先生,就是在现在的黄埔厅参加了对日战犯的审判。”作为叶在增法官的长子,昨天,74岁的叶于康先生走上主席台的第一句话,就引起全场的注意。尽管在1946年,那场代表着正义的审判开始时,自己才5岁,但叶于康表示,父亲的这段经历让他倍感光荣。

  在题为《历史不容否定》的讲话中,叶于康表示,1945年日本投降后,南京、上海、北平等地,成立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1946年春,南京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成立,石美瑜被任命为南京国防部军事法庭少将庭长,父亲叶在增被推荐为上校军法官。

  叶于康介绍,父亲接手战犯谷寿夫案后,深感责任重大,他从调查取证着手,察看了多处屠杀现场遗址,开了20多个调查庭,传讯了一切有关的中外证人……“为了搜集这些罪证,家父日夜奔走于南京各处,达两三个月之久。”

  不过,提及当下日方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篡改历史教科书等一系列开倒车行为时,叶于康深感愤慨。“每每想起南京30多万遇难同胞,我们的脸上在流着泪,我们的心中在淌着血!法定的历史定论绝不允许否认,血写的历史决不允许篡改!”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为了维护史实,叶先生本人也时刻关注着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工作。目前,他担任着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的理事。

  47年守候:

  为离哥哥更近,只身迁居哥哥牺牲地

  “刘老庄是我大哥牺牲的地方,父亲要求我每年都要为大哥扫墓。”

  在活动现场,一位瘦弱老人的身影,引起了现代快报记者的注意。她叫李爱云,是淮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的寻访联系人。老人介绍,自己是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指导员李云鹏的妹妹,“我们兄弟姊妹6个,他是大哥,我是最小的妹妹”。不过,李爱云从没有与这位大哥见过面,却一直被他的精神感召。所以,为了守在烈士哥哥的旁边,李爱云在1968年只身从家乡徐州到了淮安,从此再未离开。

  “每年3月18日,不管刮风下雨,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你都能找到我。”现年69岁的李爱云,1967年3月18日第一次走进纪念大哥李云鹏的烈士陵园。从那时起,李爱云萌生了离开家乡到淮安、离哥哥再近点的念头。

  1968年,带着对大哥的敬意和父亲的嘱托,李爱云来到了淮安。“刘老庄是我大哥牺牲的地方,父亲要求我每年都要为大哥扫墓。”就这样,一个20多岁的姑娘在异乡一守就是47年。期间,组织上为了照顾李爱云,推举她参军、到复旦大学生物系学习,但她都婉拒了。

  除了这处陵园,李爱云对这位在自己出生前,就已为国捐躯的哥哥,有着太多的思念。她说,家里一直挂着哥哥玩过的风筝。参军的哥哥,在1940年和1941年还先后给家里寄过两封信。“第一封信是报平安,讲了他自己保家卫国的志向,第二封是哭我病逝的奶奶和夭折的兄弟。此后,再也没有哥哥的消息。直至1943年,他牺牲的消息传来。”

  现在,李爱云除了祭扫哥哥的陵墓,她还义务承担为参观者宣讲李云鹏和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往事的工作。让更多人知道抗战胜利的来之不易,是她对哥哥的最好怀念方式。

  声音

  “这段历史必须有人来记录和传承”

  关于抗战,在这片土地上,有着太多已知和未知的记忆。昨天的“抗战记忆”寻访活动的启动,预示着更多的抗战往事,将被打捞、发掘,成为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启动仪式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抗战老兵的口述史,是我们民族抗战的有声记忆,这值得调查、采集。另外,还要加强抗战文物征集,保存无声抗战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固化抗战的社会记忆。他还建议,纪念馆是社会的第二大课堂,应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充分传承抗战记忆。

  其实,对于抗战历史的打捞,民间的努力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的代表,市民舒克也受邀参加昨天的启动仪式。通过多年的寻访活动,他意识到,很多年轻人除了知道江东门有座纪念馆外,对其他的大屠杀遗迹和南京保卫战遗迹等知晓不多。“这段历史必须有人来记录,必须有人来传承。”

  昨天,8个寻访团队接过寻访旗帜。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里,56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和抗战主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更多鲜为人知的与抗战相关的人物、事迹和遗迹,等着他们的寻访、发掘。据悉,全省寻访活动的成果,将在9月中旬集中展示。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