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谈《三体》改编:宇宙文明之间黑暗状态是核心
中新网9月15日电 被称为科幻文学诺贝尔的“雨果奖”近日在美国颁出,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作品《三体》获奖,创造了中国科幻文学的一个记录。有了雨果奖的加持,已经完成所有实拍部分的《三体》电影无可避免地坐上了风口浪尖。近日在作客中新网视频访谈时,刘慈欣表示,电影改编最不能放弃的核心内容,就是宇宙文明之间的那种黑暗状态。
刘慈欣坦言,自己在科幻小说的创作上一直是很清醒的。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首先肯定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和质量,其次还取决于许多的外部因素,包括它的宣传因素,以及一些难以琢磨的因素,比如机遇和运气。
“就说一个作品的质量有所欠缺,却遇到了很有运气的外部因素,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作品质量很好,却没有外部因素的话,肯定成功不了。这是个很残酷的现实。所以说一些年轻的,刚刚投身于文学创作的文学青年,总是有一个很天真的想法。觉得只要自己有才华,迟早我的才华,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识。但其实真的不是这么回事。”
所以,在当年电影改编市场比较萧条的2009年,当有人向刘慈欣购买《三体》改编权的时候,刘慈欣毫不犹豫地卖给了对方。因为在他看来,个人能力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因素,外部因素是可遇不可求的。
那么,电影改编不能放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刘慈欣认为是小说中描述的整个宇宙的状态,即宇宙文明之间的那种黑暗状态。“如果放弃了这个,整个作品的基调就完全变了。我希望能拍成一种很具有压抑感的电影,就说它的整个故事的运行都是在一个巨大的、灭顶之灾的压抑感之下。”
然而,作品的最后,主角却活了下来,这是否跟小说的主题背道而驰?刘慈欣表示并不矛盾,如果一部完全黑暗的作品,也不是读者喜欢的。“我从本质上讲,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人类付出巨大牺牲后,换来了一个光明的结局,最后走出来的两个人类的种子,在银河系中他繁衍开来,人类文明延续下来了,这是一个不管从科幻小说角度来看,还是从一个科学的角度来看,比较合情合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