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外国人设计的圆明园兽首,如何从默默无闻到成为中国流失文物的象征?其价格又如何从最初的十余万美元通过拍卖换手飙升百倍?自流入市场以来20年间,“兽首”怎样拨动我们民族记忆中那根敏感的神经?民众的情绪被充分点燃之后,冗长的表演在今年3月意外地以“拍了不给钱”的肥皂剧形式收尾。
“国宝”名下的回购滥觞
3月26日,圆明园鼠兔两首拍卖的付款最后期限。一边坚持不给钱,一边低调未有反应,关于圆明园鼠兔两首的拍卖依然一番乱局。而以回归为背景,以国宝为噱头,以爱国为包装,一场关于兽首的狂欢大戏却已上演20年。自1987年进入拍卖市场以来,相关兽首成交价格一路狂飙,涨逾百倍。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目前回归的5件分别是牛首、猴首、虎首、猪首和马首。其中除猪首外,其他4件均与拍卖有关。而这5件均是通过回购而来,无一是通过法律途径“回家”。“市场繁荣,乱象丛生。”资深记者、《谁在收藏中国》的作者吴树以八个字总结收藏拍卖市场。在他看来,围绕兽首狂欢有一直不变的两大主题词:一个是爱国,一个是爱财。
“是到了刹车的时候了。”文物学者谢辰生迎头泼下一兜冷水。作为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最早明确提出“文物”定义的87岁老人,他的告诫是,“以后类似的事情再也不要干了”。
目前对圆明园兽首的评价,在学者和藏家间呈现分裂的两极。“不过是有点漂亮的皇家水龙头。”谢辰生老人认为。而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在大众传播中,它们被部分文物藏家贴上了“国宝”的标签,从而拥有了现在令他斥之为“荒唐”的价格。
早在1861年至1863年间,猴首和牛首就被公开出售。1985年,一位美国古玩店主无意中在加州棕榈泉一座花园中发现牛、虎、马三件铜像,以每尊1500美元的价格购买,兽首开始进入流通市场。
1987年纽约苏富比拍卖会,是兽首最早出现的拍卖场合。发掘它们并带回中国的是台湾买家,台湾企业家蔡辰男透过电话竞投以16.5万美元买到猴首。随后1989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来自台湾寒舍的蔡辰洋以牛首14.85万英镑、虎首13.75万英镑、马首18.15万英镑购得。1989年10月,寒舍举办圆明园国宝暨明清铜器特展,在台湾文物界引起瞩目,兽首逐渐为世人关注。
到2000年4月底、5月初,在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各自的拍卖会上,猴首、牛首和虎首又同时现身,这是兽首的第一次高调露面。4月30日,同为200万元港币起拍的猴首和牛首分别被保利集团以740万和700万港元拍得。而在此氛围下,3天后的苏富比春拍上,价值无二的虎首底价却飙升至320万港元,成交价更是翻番达到1400万元港币。
在时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赵榆看来,首批三件兽首回归有其特殊性,“身价还包含了爱国的感情价值”。而与爱国对应的是,这些兽首开始被人冠以“国宝”的称谓,并经由媒体传播开来。
回购之风以此滥觞。世人未料的是,首批的“特殊性”未能如良好所愿般就此止步,反而被作为普遍性而继承下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