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 傩舞花腔鼓神秘感十足——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山西非遗普查十大发现 傩舞花腔鼓神秘感十足
2009年11月11日 10: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资料图片:襄汾赵雄花腔鼓亮相平遥古城(来源:山西襄汾综合门户信息网)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花腔鼓

  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它源于祭祀,是别具风格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与传统的鼓乐表演不同的是,襄汾花腔鼓的表演者和伴奏者均戴“阴曹鬼怪”的面具,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表演内容为“五鬼闹派”和“众鬼闹判”等。曲牌主要有小得胜、大得胜、珍珠倒卷帘、风搅雪等。

  赵雄花腔鼓一般以场地表演为主,表演时鼓乐队分两排或八字队形,判官和小鬼的表演是在鼓乐打击伴奏中进行,花腔鼓突出了一个“闹”字,极富幽默意味。

  蒋村麻纸制作技艺

  定襄蒋村麻纸是忻州市在普查中的一大发现。它是以苎麻为主要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方法加工纸张,这在全国造纸行业已不多见。

  定襄蒋村麻纸的特点是:薄、韧、耐。糊窗户隔风、防寒、透亮,雨打不易烂,风吹不易破;打顶棚筋骨坚韧,拉扯不断,含水吸粉,清白平展;做账本不走墨,耐揉搓,好保管,不虫蛀,保存年限久远。根据考古发现和有关专家研究证实,纯正优质麻纸可以保存1200年以上。

  晋中妈祖信仰

  太谷县在普查过程中,在太谷铭贤学校旧址附近发现一处建于清代的供奉妈祖神像的庙宇。虽已有些破败,但这里的香火仍然旺盛。据了解,周围的村民经常前来烧香膜拜,祈福免灾,并有定期的妈祖祭拜活动。当地还流传着一些有关妈祖保佑晋商经营顺利、出入平安的故事。妈祖是一位海神,保佑船家以及海上的平安,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及东南亚、日本、朝鲜一带极受崇拜,而妈祖信仰及妈祖庙在我国北方内陆比较少见。这次发现可以反映出晋商足迹之远以及对南方海边宗教文化的吸收。

  临猗地台戏

  地台戏也称“故事戏”,是临猗县角杯乡吉家营村一种传统的戏剧演出形式。演出时不在专门的舞台上,而是插旗划地为台即可表演。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村里人都会自动组织故事戏进行演出,又称“弄故事”。主要领头人成为“故事头儿”,此人熟知故事,在村中有着较高威望,多为村人共同推举而成。一旦认定谁是故事头儿,便要一概听其领导,由故事头儿分配各种人物角色,安排乐队演奏者。故事戏的演出通常是中午一场,晚上一场。晚上由于光线太暗,需要小孩儿使用灯笼在场地周围挑灯照明演出。

  地台戏的剧目全部为武戏。旧时故事戏传男不传女,并且只在本村流传,从不外出表演,因此长期以来不为外人所知。

  “四句”秧歌剧

  襄汾“四句”秧歌剧,俗称“四句子”秧歌,以四句唱词构成一个曲段而得名。也有称“干板秧歌”。据襄汾县沙屯沟老艺人胡太义说,从他祖父起,他家就代代组织四句秧歌戏班。胡太义老人的父亲是清朝同治元年生,祖父是清朝道光年间人。可见此剧发展到他祖父一辈时,就已相当兴盛。

  四句秧歌的艺术特色,剧词通俗易懂,以方言为主,七字句、十字句为最多。唱调简单,没有文场伴奏,只有武场。其曲调分平调、高调、滚板、哭腔四种板式。剧目内容多是民间轶事。由于曲调简单、柔和,因而较多反映儿女情长、家庭生活情节的剧目。

  翅果油熬制技艺

  一般的植物油提炼都采用压榨的方法,绝少有熬制提炼的,而临汾市乡宁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就发现了一种独特的植物油提炼方法——翅果油熬制。

  翅果油熬制的工序是,首先将翅果晒干,用碾子压,将第一层壳去除;再晒干碾去第二层壳;第三次晒干后将果实碾碎。接下来有个祭灶仪式,因为翅果极其娇贵,熬制翅果油并非易事,温度稍有不适就会出不了油,所以在入锅熬制之前,人们会祭祀灶王爷,祈求能熬油成功多出油。

  翅果油树是与恐龙同时代的神奇树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存于山西临汾、吕梁一带,尤以乡宁县最为集中,被称为“神奇的国宝”。翅果油树浑身都是宝。历史上山西曾多次发生席卷全省的大瘟疫,而乡宁一带生长翅果油树的村庄却绝少发生。

  汾西地灯秧歌

  地灯秧歌是流行在临汾市汾西县勍香镇和对竹镇一带,并依托于民间祭祀和祈福活动及摆“地灯”(亦称“九如意”或“九曲黄河阵”)而进行的一种集民间信俗、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于一体的历史悠久的民间社火节目和民间表演艺术。地灯秧歌在每年添仓节左右(正月十九至正月二十一)举行,用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彩色纸罩做成365盏彩灯,用1.5米长木棍(365根)在场地上按九曲十八弯的队形用麻绳绕连成甬道,在大门右侧为入口,左侧为出口,地灯中央埋数十米高杆,悬挂龙凤彩旗,地灯的四个角则有四个低于中央旗杆的飞虎旗。

  灵丘制针

  传统手工制针业素有“南有佛山,北有大阳”的说法,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两地的传统手工制针业早已衰落。而大同市在普查过程中在灵丘县发现了一位制针老艺人李兴,他一生务农,却怀揣祖传制针绝技。所制之针分门别类,各有用途,除了给人治病的,还有专门用来给牲畜治病和专门用来缝制皮革制品的。这些针的前半部分都是尖头的,呈三角棱状;后半部,如果是医针,用铜丝缠制做成佛手状或玲珑状;如果是用来缝毛皮的针,则有一个穿线的孔状针冠。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很少有人用三棱针缝皮袄了,中医和兽医的用针量也在萎缩,加之利润微薄,无人愿意学习此项技艺,李大爷目前仍无徒弟可收,李家制针技艺面临失传。

  中和节

  “中和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云丘山中和节”因节日集散地在山西临汾云丘山而得名。云丘“中和节”以农历二月十五为正日。

  “中和节”得名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盛于唐宋,在云丘山绵延至今。节俗盛行于乡宁、稷山、新绛、河津、万荣、襄汾、曲沃、运城、临汾等地处晋南的县市,也波及到豫西北、陕东等地。节庆时,各村社举办自己的“会儿”。节会期间吃麻花、杏仁饼、干馍片,俗称咬蝎子尾巴。门口贴符: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入葫芦,并画一幅把五毒都收进葫芦的图。在房子周围撒白灰,以引龙驱邪。朝山乡民举红旗、打腰鼓、唱秧歌、抬驾楼到土地庙祭祀赛神祈求五谷丰登。

  迎喜神

  春节后,民间习惯选择第一个吉日,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前进,外出郊游,称为迎喜节,亦称游喜神。迎喜神的日子,各地不一,一般都在正月初五日以前。民间传说这一天去迎喜神能驱灾除病,万事顺利,处处有喜。届时,摆祭供品,举行礼仪。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