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当老师最重去实践 与小说中主人公原型吃饭——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孙犁当老师最重去实践 与小说中主人公原型吃饭
2009年12月17日 15:50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945年,孙犁在荷花淀。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到北京35中初二(5)班旁听语文课,这节课文讲的是作家孙犁的名著《芦花荡》。温总理对老师讲课做了肯定。同时也指出:讲课前对作者和作品的背景加以讲述则更好。我读了这篇报道很有感触,由此而忆起了六十多年前孙犁老师给我们授课的往事。

  校长陪孙犁走上讲台

  孙犁老师是在冀中平原抗日烽火燃烧最猛烈的年代脱颖而出的,是位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他创作了大量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为题材的作品,好像犀利的匕首,投向敌人,极大地鼓舞了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击日寇的决心和信心。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孙犁老师能成为我们的启蒙良师真是我的一大幸事,他直接传授我们写作知识,使我从中获得收益,回忆起来,真是莫大的幸福和享受。

  那是在1945年,晋察冀边区第八专署为了培养人才,成立了第八中学。年轻的我从区秘书的岗位上被送到八中读书。当时,学校师资奇缺,八专署专员鹿一夫亲自邀请时任《冀中导报》记者的孙犁兼任八中六班的语文教师。我们全班同学听到这个消息,兴奋至极。记得第一次与六班同学见面时,孙犁老师是由校长王力真陪同走上讲台的。60多位同学对这位身材高大、文质彬彬的作家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渴望从这个一流作家的授课中获取更多的写作知识,学到写作本领。事实也正是如此,大家听他多次授课,渴求逐渐变成现实,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与小说中主人公原型吃饭

  在我的记忆中,孙犁老师讲的“写作四要点”给人印象最深,成为我终生写作的准绳。

  一是好的作品要来源于火热的斗争生活和实践。孙犁老师讲课时列举了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刊载他的作品《荷花淀》、《芦花荡》。《芦花荡》的主人公是位60岁的老渔翁,用撑船杆子打碎了几个日本鬼子的脑壳。毛主席看后,称其为文学精品。孙犁老师说,他之所以能写出《荷花淀》、《芦花荡》,是多年在冀中,尤其是在白洋淀工作期间,从广大群众、抗日战士身上汲取营养的结果。作者和群众是鱼和水的关系,如果没有接触群众的经历,没有文学素材的积累,《荷花淀》、《芦花荡》及大量有战斗性的作品是不可能问世的。

  为了教我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本领,孙犁老师还利用一个星期日,邀我骑上自行车,去了一趟冀中安新县端村。进入这个莲藕成片、芦苇丛生、雁鸭成群、渔船穿梭的水乡,他和老乡们互相问候,问长问短非常熟悉。中午,我们登上一条木质渔船,兴奋、热烈地和船主人握手、聊天儿,主人还热情地以小米饭、炖活鱼款待我们。孙犁老师和主人边吃边谈,不断地发出爽朗的笑声。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才得知,原来面前这位穿着普通的船主人就是《芦花荡》主人公的原型,这让我兴奋不已,看来,精彩的故事就藏于平静的生活中,就看你如何去挖掘了。

  二是虽然掌握了大量素材,但没有掌握写作技巧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孙犁老师反复强调,能工出巧匠,要多下工夫,多动脑筋,多观察,多总结,久而久之就会熟能生巧。高明的厨师可以把鸡鸭鱼肉做成美味佳肴,作者也是一样,通过诸多技巧就能使素材升华,进而加工成文学精品。有一次孙犁老师带我去了他的编辑部,进了这间20多平方米的砖瓦平房,第一印象是书籍、报纸、资料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他告诉我,一篇重要文章,在出手前,至少要经过落笔、修改、润色、文字推敲等几道程序才能定稿。有的文章摆在桌子上,看上八遍、十遍,自己挑毛病。自己写的文章左看右瞧不满意的,最好不发。否则,读者看到一半不想读完就放弃了,也是败笔。

  “孰不可忍”不通俗

  三是提倡新文学思想。他在给同学们修改作文中的语病时,突出地要求学生用朴实的、大众的语言写作,语言要通俗易懂,文字要流畅,不要装腔作势,让人很难读懂。有一次孙犁老师在上课时,亮出他修改的一篇作文,叫人看上去,好似京剧里的大花脸谱。他说,这篇作文写道:“日本鬼子烧杀抢的‘三光’政策,是可忍,孰不可忍!”运用这种语言抒情是对的,但对人民大众来讲,是不通俗的,让工农群众很难读懂。

  四是文学艺术作品,要为政治服务,让“笔杆子”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出力。孙犁老师不仅教我们写作技巧,还教我们怎样做人。孙犁多次叮嘱学生们:进城后努力为党工作,不管党叫你干什么,都要以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为准则,防止糖衣炮弹的袭击。天津解放后,我们师生同城工作半年,每次见面,都受到他的教诲。他虽已成为著名作家,但居室简陋,生活朴实,工作勤奋,笔耕不止,真不愧为人民作家。

  编辑诗语

  烽火青春入学堂,

  一代名家解迷茫。

  荷花淀上说四要,

  芦花荡里飘墨香。

  白昌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