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专家黄震云:“曹操墓”遗物真伪解读——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魏晋文学专家黄震云:“曹操墓”遗物真伪解读
2010年01月04日 09:33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安阳发现的曹操墓遗物真伪解读

  编者按:曹操墓的发现无疑成为2009岁末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学术事件。河南省文物局2009年12月27日对外公布,魏武王曹操高陵在该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被发现,但从那时起便不断遭到质疑。根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随之很多学者专家均表示了质疑和担忧。

  孰是孰非现在尚未盖棺定论,从学术角度来说,需要更有力的证据和深入研究。本刊刊发魏晋文学专家、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的文章,也使读者能够看到更多的意见。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历来受到人们关注。传说曹操吸取汉代墓地普遍被盗的教训,宣言自己薄葬,还为自己的墓地设立了72疑冢。唐宋笔记中就记载有很多传闻,或言这是曹操在忽悠,或传有人在水中发现曹操墓地,内设滚刀,随水流运转,因此人不能近。近年来坊间一直传言或者说酝酿给曹操墓一个说法。中新网2009年12月29日电“发现曹操墓”的消息日前经媒体发布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认为是20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地方和媒体认定曹操墓的依据主要有六方面:

  一、规模:墓葬规模巨大,与曹操的魏王身份相称。

  二、年代:墓葬出土遗物具有汉魏特征,年代相符。

  三、位置:位置与出土鲁潜墓志等记载完全一致。

  四、装饰:曹操主张薄葬,墓内装饰简单尽显朴实。

  五、文物:出土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

  六、遗骨:墓室发现男性遗骨与曹操终年66岁相近。

  六条证据中,第六条不是直接证据,不能说男性尸骨年纪相近就一定是曹操。第三条位置说,也并不确切,报道中已经说明彼此记载差异很大,同时鲁潜的墓志也未必就是真实的记录。值得注意的是其他的四条证据,规模、年代、出土文物(含装饰)等,很能说明所谓曹操墓遗物真伪。

  墓地出土(或从盗墓贼处缴获)的石牌和石枕,有关方面认为是根本性的确证。图一中有两块石牌写着魏武王大戟,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是石牌不是武器戟本身。牌子是说明实物的,如何根据牌子证明这就是曹操的墓地呢?牌子上面写着魏武王常用格虎大戟,表明这是在说明商品的名称,而不是说这是曹操的遗物。再看图二计21枚牌子,这些牌子上面都有孔,以作悬挂用,上面写的多是物品名数,如胡粉二斤、黄豆二升之类。如果把这些看成是遗物陪葬,那就不免奇怪了。因此这些所谓遗物应该是陈列的商品招牌,那么这几间阴室要么是做过仓库,要么就是堆放过商品。而这些牌子只是为了说明记录这些货物用的。从称呼上看,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赐九锡,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出土石牌、石枕刻铭称“魏武王”,名称倒是不错,但石枕形貌不是生活中可以适用的物品,应该出自伪造。从物品所刻字体看,刻工水平很差,所以只能是来自民间艺人所作,因为从盗墓人手中获取,也不排除盗墓人游戏之作。

  至于曹操用什么武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小说中虽然有说明,但那是小说。相关的材料有《三国志》“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之说,北宋苏轼说是“横槊赋诗”,说明剑和槊他都用过。并没有什么格虎之戟一说,格虎亦是不经之谈,如此夸张应该是为了推销商品。

  墓葬中出现的遗物还有画像石(图三),画像石是与厚葬密切相关的一种现象。这样的图像在汉代并不少见,内容为垓下之战。

  图四是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山东嘉祥的汉代画像石内容为垓下之战。画面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项羽问路,老农诒曰向左,结果项羽陷大泽中。第二层是在长堤上,长堤就是垓下,项羽将手下分成四队,向四方。最下层是乌江亭长驾驶船请项羽上船,项羽背过身,不肯回江东。洛阳曹操墓出现的这块石头显然是正中间的一部分,这种画不会是孤立的,说明这个石头是从别处抬来的。

  从已经发现的大量的汉代画像来看,几乎和精美的墓室相一致,就是说汉画像是厚葬的产物。从现在已经拍摄的曹操墓看,设施形制根本没有王侯气派,至多也就是一个太守墓地的水准。无论是刻工水准还是文物级别,都不像官宦富贵气派,很可能就是一个普通的大户墓地,出土的东西又都不是墓葬原件。

  从上述我们看出,这个墓葬不是曹操墓,一些文物也不是这个墓原有之物。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古墓,也值得一看,但把墓主人定位曹操,轰动一时,其最终效果未必好。近年来考古学界常有一些发现,被媒体渲染后呈现奇迹,我们认为还是审慎为好。譬如说多鉴定几次,也许效果会更好一些。有些地方领导还喜欢强行定位定性,那更没有必要。像陶人仪仗,秦俑出土后用兵马俑这样的名字,然后各地把类似的东西都定位为兵马俑,就显得不确当了。

  黄震云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