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主编:希望安阳曹操墓是假的——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人民文学》主编:希望安阳曹操墓是假的
2010年01月06日 08:48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河南安阳发现曹操墓的消息,无疑成为2009到2010的一场跨年文化大戏,在这场戏中,一年多吃尽辛苦的考古队员被媒体追踪得无处藏身,盗墓贼被严格看守,无开口的份儿。此时,在质疑声中,各路文博学者、收藏高手不甘寂寞,纷纷解读自己的观点,就连与考古不搭界的作家也登场了。近日,文学青年心中的“ 导读者”,著名文学评论家、《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李敬泽在其博客中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并就曹操墓被发现一事表示:“我希望那是假的。”

  希望是假的并不是没有道理

  元旦中午,李敬泽回家和老爷子吃饭。谈起刚刚被发现的曹操墓,他问老爷子:是真是假?老爷子回答说:“真。考古界都认为是真。证据是靠得住的。”老爷子反过来问李敬泽:“为何广大人民群众心存疑惑?”看着老爷子不解的眼神,李敬泽想了一下说:“大概是见不得那副靠曹操拉动经济的嘴脸,有些东西不可卖,如今大张旗鼓卖,我希望那是假的,让他们卖不成。”老爷子默然。

  李敬泽的“希望”不是没有道理。曹操墓“被发现”直到现在,结论似乎并没有让公众绝对信服,比如为何盗墓贼始终没有开口?一位网友说的好,不是大家希望曹操墓是假的,首先,曹操七十二疑冢传言在先,还上过电视,人们对此有一个先来后到的想法,第二,曹操墓发掘应该有一年了,怎么突然宣布发现了,人们难免会猜疑。你得有说服大众的理由,究竟那块可能能证明曹操墓的“魏武王常所用虎大戟”石牌是考古人员亲自挖掘的,还是从盗墓贼手中缴获的?石牌的真伪谁来鉴定?

  另外,相距曹操墓30米处还有一个同时建造相差无几的大墓,被称为1号墓,那么,如果2号墓主是曹操,那1号墓主是谁呢?“人们很怕这是我们权威部门发出的信息,因为,过不了多久,说,又发现一座曹操墓,人们怎么相信这些专家呢?我们的专家推翻前面的说法的还少吗?所以希望专家说法谨慎,那怕现在说发现疑似曹操墓,而不是下结论这就是——曹操墓。”

  俄国人教训自命不凡的蠢货

  在回自己家的路上,李敬泽忽然想起看过一篇旧文,谈到马尔罗当年在远东当文物贩子,碰见一个白俄同行的事。回到家中,他立即翻出来重看了一遍,“文章是10年前的,有那时的矫情,但事还是趣事,但愿那个俄国人没来过河南。”

  为了让读者看的明白,记者先介绍一下马尔罗是何许人也。安德烈·马尔罗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1-1976年 国籍:法国他是位小说家,也是个评论家。年轻的时候,他曾经有过一段不为世人所知的神秘生活。1923年,他偕同第一个夫人到远东游历,多次来过中国。

  故事大约发生在1925年的某一天,马尔罗在新加坡的一间酒吧遇见一个俄国人。此时,俄国人已经有点醉了,他灰色的眼睛遥远地注视着马尔罗。他们是同类,都是收集古董的人,出没于世界偏远的角落,用金钱和洛阳铲摘取、偷窃那些寂寞无主的“花”。这时候,俄国人神秘地从提包里取出五个象牙雕刻的小佛像,一个又一个,摆在吧台上,那是他刚从街上摆小摊的印度人手里买下的。俄国人说,“朋友,我经常买些诸如此类的玩意。每次挖掘完了以后,就放几只在墓穴里,然后原样埋上。等50年后有人把他们挖出来,就会变得古色斑斓,那帮家伙肯定以为挖到了宝贝。”接着他又说,“我喜欢给后来者出点难题,我在安科尔瓦特的一座塔上用梵文刻了一段粗话,然后仿古作旧,看上去非常古老,将来会有那种‘万事通’把它译出来的。”俄国人最后铿锵有力地与马尔罗共勉:“我们都应该设法教训那些自命不凡的蠢货。”

  口水战远远淹没了考古本身

  这个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故事与当下曹操墓有何干系?李敬泽为何要如此“扯淡”呢?按照他的逻辑,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考古发掘很有意义。他打比方说,比如我们看到一则新闻,说在某地发现一处古代墓葬,出土某些珍贵文物,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云云。这时你可以想象“考古工作者”的惊喜,他们获得了新的证物,可以据此补充、修改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历史”这个故事将不得不重新讲述。“但就在此时,那个俄国人正在天堂或地狱,我估计是地狱里恶毒地大笑。他的诡计得逞了,他把假货混进了历史,历史的‘真实’和我们对真实的历史的信念都在他的笑声中遭到了刻薄的嘲弄。”

  李敬泽假设说,如果那个俄国人曾经走遍大地,挖开每一座古墓,或者每一个古墓挖掘者都和那个俄国佬一样喜欢恶作剧,那么我们还怎么能相信我们有“可信”的过去?当“现在”侵入“过去”,使它真伪难辨时,你又怎么敢断言眼前的“现在”就是货真价实的“现在”?

  如今,可以说那些“质疑者没有水平”、“内行人不应说外行话”、“内行人也说外行话”之类的口水战,已经远远淹没了考古本身。考古是一门科学,其实真假之争是需要时间去检验的,关键是一种质疑的精神不应当被抹杀。

  本报记者 蔡震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