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董建华突然以所谓“私人身份”访问台湾,香港人恐怕都已不太记得谁是董伯伯了。上星期在报纸上、电视上看见他的粗硕身影,背更佗了,发更白了,比做香港特首时衰老得多了,但眼神流露兴奋,来到台湾,突然“回春”。
对董伯伯来说,台湾当然是有感情的地方,因为他是孝顺儿子,因为他的父亲董浩云跟蒋家关系密切,在台湾,他有太多的叔叔、伯伯和同辈“兄弟”。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被陈水扁改了名但又被马英九改回来的中正纪念堂,当年的筹建经费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来自董浩云呢。
董浩云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香港为基地大搞船务,雄霸亚洲,再霸全球,有“船王”之誉,而在那两岸对抗的荒谬岁月,航运线就是情报线,作为轮船公司东主,他肯定备受两岸政府重视。几年前,董家资助出版了《董浩云日记》三大册,其中便有极多跟台湾相关的琐事记录。随手摘一段写于1961年12月11日的给你看:“应酬频繁,送往迎来,不胜劳苦,其间俞国华、王慎名等来,牟来之弟景来亦偕哈骏文来。临行时,杨卓成兄自台北来,将为我人设计‘香岛小筑’。顾维钧伉俪仍留‘香岛小筑’。”杨卓成是上海建筑师,中正纪念堂就是他的设计作品。
然而读《董浩云日记》最令我动容者倒不是此等送往迎来的繁华热闹,而刚相反,是苍凉,是结尾的苍凉。董浩云日记最后一则写于1982年4月13日,星期二,最后一行是:“忙了半天,为准备工作与欢宴程序。搭地下铁返家。”当天晚上,董先生在家里突感心脏不适, 送院抢救无效,终年七十岁。搭地铁返家?这是不太容易想象的事情呀。世界船王,怎么会像你我他一样在地铁车厢里拥挤迫坐?
答案显然不是“节俭”或“亲民”所能解释,更不可能是“为了避开塞车”之类的实际需要,综观千页日记,只有寥寥可数的乘搭的士记录,日理万机,企业家跟时间赛跑,岂容浪费一分一秒?于是,如果想象力够丰富, 眼睛望着书页上的这句“搭地下铁返家”, 脑海自必浮现诸般联想,仿佛冥冥中注定一个人的半世纪日记戛然而止于这么的一句寻常话语之上,落叶归根,任管风云色变,临近生命旅途的终点站,就是需要回到家里,这才是真正归程。一个以家为中心的男人,船行千里, 走得再远,最终要做的事情毕竟是以最朴实的姿势回家。
假如《董浩云日记》终结于跟某某政要巨贾吃饭谈天,那便只是历史记录,只有新闻记者或历史学者会感兴趣。如今以搭地铁返家作为收场白,历史即成“文学”,有了抒情, 有了联想,有了足供玩味的细致。 生意事业做得再大,终究要回家。原来你和我和他,都一样。
马家辉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