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藏家收集百件辛亥文物 盼征集方案出台——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武汉藏家收集百件辛亥文物 盼征集方案出台
2010年05月05日 11:08 来源:长江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朱汉昌收藏的“鄂军战时司令官令牌”、鄂军武昌起义纪念章、鄂军政府证章等双旗文物。 刘建林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市日前向海内外发出征集文物以丰富辛亥革命博物馆馆藏的呼吁,武汉民间收藏者朱汉昌积极响应。昨日,他向记者表示:愿将自己多年所藏充实辛亥革命博物馆,却苦于“不知有何渠道”,希望政府尽快出台、公布征集方案。

  -收藏者是有名的辛亥文物藏家

  武汉民间辛亥革命文物收藏大家有“北沈南朱”之说,北是指汉口的沈汉生,南是指武昌的朱汉昌。

  与共和国同龄的朱汉昌出生于首义之城武昌水陆街,家学渊源使他常年潜心于中国邮政史、印花税史、武汉老字号的研究和收藏,同时也对辛亥革命文物情有独钟,收藏颇丰。

  昨日,在其武昌家中,朱汉昌向记者展示了他所收藏的部分绘制有“双旗”图案的辛亥纪念实物,包括当时的革命将领使用的佩剑手柄、军政府的出入证、纪念章、各类佩饰、碗碟等,其材质涉及金、银、铜、铁、纸、木、瓷、皮、布等。

  -双旗是辛亥纪念物品的典型特征

  据介绍,“双旗”即为代表中华民国的“九角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前者为湖北革命团体文学社、共进会所制,曾于武昌首义时使用;后者以五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以示五族共和之意,武昌起义后,江浙一带军政府都督以此为国旗,后为北洋政府时期的国旗。

  这两面旗帜取代清朝龙旗而成为共和之旗,在当时的国民心目中有崇高地位,并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民间。

  -百件辛亥文物,积20年之收集

  早在20年前,朱汉昌就从武汉乃至全国各地,收集、购买绘有“双旗”图案标志的辛亥文物。据透露,他目前收集到的此类文物已达数百件,文物产生年代大多是在武昌首义后数年内。

  “辛亥革命纪念博物馆建成后要有实物展出,我打算从自己所收藏的这些‘双旗’实物中,挑选出较有价值的一百件来进行公开展出,让人们通过这些具体的实物了解武昌首义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辛亥百年纪念活动尽绵薄之力!”

  朱汉昌向记者表示,辛亥革命文物民间留存丰富,以前我们重视不够,致使很多文物流向外地。对于辛亥革命文物,如果武汉再不关注,任其流失,那将是很大的遗憾。既然是向全球征集文物,政府应尽快出台和公布具体的征集方案和渠道,比如,除了接受馈赠、官方收购,是否还有其他的方式。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即将建成的辛亥革命博物馆内集中展示这一百件“双旗”文物。

  难得一见的“双旗”纪念物

  昨日,记者在朱汉昌先生家中欣赏了其收藏的部分“双旗”辛亥纪念实物。在这些实物中,几件与武昌首义密切关联的历史见证物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黄兴使用过的鄂军战时司令官令牌

  令牌为木质,长约十余厘米,宽约六厘米,一面刻有“鄂军战时司令官令”字样,另一面刻有一个大大的“令”字。

  据“武汉通”刘谦定考证,此令牌为武昌首义后阳夏保卫战中,战时总司令黄兴发布命令时的传令牌,历经百年沧桑,在战乱与兵燹中得以存世,实为稀罕。

  红楼通行证“鄂军政府证章”

  证章为银质,正面有“双旗”图案,及“鄂军政府证章”字样,背面钢印编号为“082”。

  武昌首义成功后,位于武昌阅马场的原省咨议局大楼,被选为湖北军政府办公所在地,此楼因此成为义军总指挥部和发布新政权各项政令的中枢要地,戒备森严,此证章为进入红楼的通行证物。从编号来看,其发放数量不足千枚。

  鄂军武昌起义纪念章及纪念鄂军起义章

  这两枚纪念章均为银质,其中鄂军武昌起义纪念章背有钢印号,编号为“0021”。二者均为首义成功后,军政府为表彰和纪念武昌起义相关人员而制作、颁发。这是首义后最早制作的纪念物,由于年代久远,其文物收藏价值较为珍贵。

  共和新军使用过的铜摇铃

  除与武昌首义密切相关的诸多纪念物,在朱汉昌收藏的“双旗”系列中,有不少是从外地收购。其中,便有1912年制,新军使用过的铜摇铃。此铜摇铃为共和新军操训时所使用,铜摇铃周身刻有“双旗”图案及“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字样,下边刻有“共和新军训练团制”等字样。

  朱汉昌介绍,这件文物为他多年前在北京一文物市场淘得,为说服卖家出手,他前后盯了半年多。   

    记者蒋太旭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