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建川以收藏见证历史 将来还开50个博物馆——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樊建川以收藏见证历史 将来还开50个博物馆
2010年06月03日 16: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插过队、当过兵、教过书、从过政、经过商、写过书、搞收藏……樊建川的经历在旁人眼中甚是传奇:他曾官至宜宾市副市长,为了实现收藏理想,毅然下海;他经商所得几乎全部用于收藏,矢志收藏记录中国百年的物证,并将藏品分门别类建成博物馆——成都建川博物馆聚落;他收藏文物800余万件,其中百余件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40年的坚守

  有人把收藏作为爱好,有人把收藏作为投资手段,然而樊建川的收藏却让人有些费解。

  樊建川第一件“藏品”是他上幼儿园时老师的评论。此后,他逐步开始收藏像章、传单。当兵时,他收藏“文革”物品,后来收藏抗战文物。当副市长时,他的工资养不起收藏,故而决定辞官经商。1993年下海时,他收藏的文物已达万件,随着在地产业上的顺利发展,他的藏品涉及的主题越来越多,从“文革”到抗战,大饥荒、辛亥革命,百年来中国历史有关的文物皆在他的搜罗之列。2003年,正在生意场上一路顺风顺水之时,樊建川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要为自己收藏的诸多抗战文物找一个家。2004年,他倾其资产,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创建了中国民间最大的私人博物馆群——建川博物馆聚落,至今总投资愈5亿元,几乎耗尽他下海经商10多年来的全部收益,他甚至卖掉了7000平方米的公司办公楼。

  建馆初期,资金、经验都缺乏,费用比预期增加了两三倍,花了5个亿。由于没有先例,前后经历了20多遍审查,但樊建川始终没有放弃。终于,有关部门开明地让樊建川揪心的5个馆全部开了,特别是祖国大陆第一个国民党军队抗战馆开馆,赢得了海内外广泛赞誉,连战、马英九后来都为该馆亲笔题字。

  樊建川表示,当兵的经历让他拥有几个明确的信念:“第一,当兵的人不怕艰苦。第二,当兵的人不留财产。第三个就是有社会的担当精神。第四点就是当兵的人不怕死。不怕牺牲是很重要的,患得患失的话,这博物馆是建不起来的。最后一点就是当兵的人崇尚荣誉。”此前,樊建川不止一次地公开表示,要把博物馆留给国家。“要说有利益的话,我就图个名,图为国家和民族办一件实事的名。”或许正是这种军人性格,使他能够40年来始终坚守着他的收藏。

  藏亦有道

  800余万件除以40年,平均下来,樊建川每天要收集几百件藏品,他告诉记者,最多的时候,他每天可能要收集上千件藏品。

  这么多藏品,樊建川是如何收集到的?他告诉记者,除了多年的坚持,收藏的关键还包括收藏方式、收藏定位和逐渐建立起来的关系。“做收藏这么多年肯定会有很多朋友,有这样一个网络。比方说,我在上海就有几个这样的朋友来为我搜集东西,他们可能平时就是古玩商人或者是一个文物收藏者。和我是几十年的朋友,知道我的脾气,我要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定期会见面,告诉他们我最近需要的东西,所以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帮我收。我在每个省都有这样的组织,这些纽带可能是商业的,这是我们的主渠道,通过钱来买。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全国建立起一个非常重要的网络,因为光靠自己去找是不可能的。”樊建川在圈内有不少“线人”。

  “还有很多重要的文物是花钱买不到的,是别人捐赠给我们的,比如一些私人物品就得上门问家属讨,让他们‘同情’你。就是让他觉得我们的博物馆比其他的博物馆办得有意思。一些名人的东西,他可以选择捐给其他博物馆。像黄埔军校中的唯一的一套课桌课椅和课凳,据我了解,军博没有,卢沟桥抗战纪念馆没有,黄埔博物馆也没有。但在我们这里有,为什么呢?这是黄埔同学会捐给我们的。我们的财力名气当时都不大,为什么选择我们呢?可能是方方面面的吻合吧,理念、使用价值等,这里都给他们最大化了。如果收藏这些东西是为了炫耀,为了赚钱,可能别人就会对你有所警觉和提防。但一旦理解了我们的理念,他们都会舍得。我们之间形成一个磁场,能达成共识。”

  以收藏见证历史

  熟悉樊建川和他的博物馆聚落的人都说他是个收藏历史和回忆的人。在建川博物馆聚落门前,一眼就可以看到几行字:“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这些字概括出了樊建川的收藏主题。他收藏抗战文物、“文革”文物,还收藏地震文物,他的藏品中有许多和“国耻与国难”相关。

  对此,樊建川解释说:“一个人有自己的记忆才能不断成长。小时候母亲告诉我,铁烧红了别摸它,很烫。但我不相信,非要摸,被烫得不得了,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摸了,它就是一种记忆了。有记忆你就会总结教训,就不会挨打了。”在他看来,抗战是一块“铁”,“文革”是一块“铁”,地震也是一块“铁”,它们不仅带来了记忆、教训,也带来很多启示,教会人们如何从历史走向未来。

  2009年,“5·12”汶川地震发生的当天,樊建川就打电话叮嘱部下收集地震实物,并以最快速度派出搜集小组前往灾区。他本人也匆匆结束在国外的行程,赶回国内亲往一线指挥救灾和搜集工作。地震发生仅一个月,他就推出了汶川大地震特展,免费向公众开放。随后又决定斥巨资兴建地震实物博物馆。

  “仅在上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四川就发生过两次7.8级以上的地震,遗憾的是几乎没留下实物。32年前发生的举世震惊的唐山地震,目前所存实物亦非常稀少。灾难既是悲剧,也是体现人性光辉的特殊舞台,是值得人类铭记和珍藏的历史。”在樊建川看来,国家的光荣可以让13亿人中的每一个人去分享;而国耻、国难同样也需要每个人都承担。

  樊建川将他的博物馆定义为“聚落”,因为他理想中的博物馆更像是一个超市:以中国“文革”、抗战、民俗和地震四大主题裂变为30个分馆,目前已经开馆15个。樊建川表示将来要开50个馆,“因为,这10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我希望建川博物馆成为一个跟着时代走的博物馆,而不是一个凝固的博物馆”。

  本报记者 蔡 萌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