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谈海外文物回流:保持清醒 斗智不斗富——中新网 - 闆风珶鎶骞冲彴
本页位置: 首页raybetapp2涓嬭浇 文化新闻

人民日报刊文谈海外文物回流:保持清醒 斗智不斗富

2010年06月27日 05:16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2年5月,香港企业家张永珍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4150万港元竞得清雍正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榄瓶。2003年10月,她把这件珍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2007年9月,苏富比发布消息称将拍卖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马首铜像。澳门企业家何鸿燊在拍卖举行之前以6910万元港币购得,将其捐赠国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君问归期未有期(冷眼观潮)

  ——关于海外文物回流的考察

  新中国初期的爱国热情引导着人们把祖传的文物捐献给国家。文化大革命的压顶乌云又迫使人们或者私自销毁,或者被人抄没。是故,文物几乎与普通中国家庭无缘。

  因此,当上世纪90年代初开启文物与艺术品市场至今,海外文物的回流便成为了主旋律。这如同凯旋曲一般的旋律曾经让我们欢欣鼓舞。至今天,却有些缺乏变化,且让人从中找到一些异样的感觉,不得不静下心来,细细想想。

  俗话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其实,是和尚皆会念经,所以,对于外来的和尚,咱们既要看他是不是真和尚,还得看他念的什么经。对于海外回流的文物,应当有一个如此的甄别程序。

  外来的和尚是啥和尚?

  海外回流的文物,有两个时间刻度,一个是文物生产的时间,一个是文物出境的时间。从前者计,海外中国文物有史前古生物化石,有史前人类文化遗存,有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遗存的物品、用品、工艺品、艺术品等。从后者计,大概可以追溯到汉唐。在那些历史鼎盛时期,可谓万商云集,万国来朝,万物流通,其中自然包括汉唐以前的文物、当朝的工艺品与艺术品。此后,随着成吉思汗带领的蒙古大军南征北战,中国元代的日用品、工艺品与艺术品流向四方。这些年,在收藏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元青花瓷器高调出场,使得丝绸之路的一些国家和英国戴梦德基金会所藏那些硕大的元青花傲视群雄,也使得内蒙古、福建等地的人们以当地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为云梯,构筑一夜暴富的梦想。明代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开拓了中外贸易的新大道,中华帝国的物产与艺术成就了许多国家的真实梦境。那些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沉船及其物件、货物,让见多识广的今人遐想连翩。到了清代康乾盛世,不仅工艺惊世、时有创造,中外交流也是十分频繁,欧洲的自鸣钟敲响在大清帝国的后宫深宅里,景德镇的粉彩天球瓶坐卧在欧洲王室的宝座之侧。清代末年,撞开紧闭关口的坚船带回去的,自然是中华民族历朝历代创造的瑰宝。从古到今,这外来的“和尚”有边民,有商人,有传道的教士,有求知的学人,有外交使团的工作人员,还有伶牙俐齿的骗子、杀人越货的强盗、打着文明幌子的侵略者等。如今,这些人都灰飞烟灭了,他们曾经经手的那些中华古物也大都数易其手,多数集中在国际古董商手中,最少是经过国际古董商的手而回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国际古董商有所认识,认识他们在海外中华文物回流中的所作所为,从而确定我们的政策与策略。

  据不完全统计,文物收藏量在10000单位以上的古董商在全球有3000人左右,正是这些不同国家的重量级古董商在全球控制并推动着一个复杂而紧密的文物交易网络。这些年来,这些各有所长、各有所图的古董商们在对待中华文物时却是惊人的一致,即:进入市场的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都是为中国人准备的,不管原来为何人所有、现在为何人所得,未来,都会以天价转让给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大陆的人士与机构。

  从这些年境外举行的中华文物拍卖中,我们完全可以嗅到这种博弈的气息。

  外来的和尚念的啥经?

  毫无疑问,这些外来的和尚念的都是生意经,一言以蔽之曰:赚钱!

  面对这些和尚的生意经,我们应当保持一份清醒,斗智不斗富。从这些年回流的海外文物看,大约是这些通道出境的:历朝历代的中外贸易、世界各国的来样定货、政府机构的往来礼品、来华人士归去所携纪念品、人口迁徙产生的文物与艺术品移动、政府允许或没有明令禁止销售的历代文物、中外宵小合作的走私文物与艺术品、以文明方式甚至是慈善方式骗取的文物与艺术品、以其它各种方式盗取的文物与艺术品、入侵者作为战利品的文物与艺术品等十类。如此看来,前六种方式出境的文物与艺术品是合法的,其收藏者理应得到中华民族的尊敬。是这些善良而又智慧的人们为中华民族保存了一份凝固的血脉,为人类文明保存了一份异样的神灵。对于后四种方式出境的文物与艺术品,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当认清这个事实,如果我们花钱买了这些文物与艺术品,不仅有为虎作伥之嫌,而且让自己的投入失去法律的保障与道德的支持。同时,我们还应当算一笔账,据有关机构统计,在世界各国博物馆中,存留有167万余件中华文物与艺术品。因为各国博物馆的体制不同,其中的相当部分是可以进入市场的,所以,中国再高速发展,中国人再怎么有钱,都不可能把流失在海外的文物与艺术品都通过市场的方式、尤其是拍卖的方式买回来。这几年,从日本回流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文物与艺术品,大都成为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标志性物品,以天价方式出现,照此推理,我们还真没有这个实力完成我们自己的宏愿——让海外“游子”回归故土。当我们的爱国热情为海外商人识为加价筹码时,我们委实需要在热情之余加一份理智:不能让我们的一腔热情被人轻易地兑换成一本万利。

  面对这些和尚的生意经,我们应当保持一份矜持,斗智不斗气。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学费,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可以交给国际古董商导演他们谋划的连台好戏,我们也没有那么多钱可以把那些我们的博物馆里并不缺乏、甚至有些富余的文物都买回来堆在仓库里,要知道,我们的仓库里还有不少东西等着国家拨款、民间资助来整理、修复、研究、展览和出版。

  其实,我们的许多文物与艺术品在国外博物馆里并没有受到多少委屈,凡属中华民族经典性的东西都被待为上宾,而在仓库里坐冷板凳的,除极少数是因为展览需求不大而闲置外,绝大多数文物与艺术品本身的品质本属一般,即使荣归故里,也会被打入冷宫。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意气用事,而要以有理有利有力的方式,既保持我们的尊严,又体现出应有的睿智。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当国际古董商利用我们澎湃的爱国热情而肆意抬高中华文物与艺术品的市场价位时,我们可以避其锋芒,一方面,我们可以集中资金,或者引导民间资金,以多种方式收购流失海外的那些文物重器和有影响艺术家的代表作;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通用的方式,来收藏世界各国有代表性的文物与艺术品。中华民族的宏伟大厦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浑厚历史基础上,也一定要建立在人类的广阔人文环境中。

  由此,我们关于海外文物与艺术品回流的思路是不是要开阔一些、清晰一些、主动一些、硬朗一些,套用古诗而谓:君问归期未有期,神州有雨涨天池;何妨共剪西窗烛,自幸人间共吉时。(记者 邵建武)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