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专家云南文山“会诊”石漠化治理 云南模式获好评

2011年04月15日 20:1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4月15日文山电(记者 杨洋)地质、经济、农业、水利、生态……等各方面专家学者近200人14日、15日出席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召开的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第三次省部联席会暨现场会,共同商议中国石漠化岩溶地区综合治理工程,“六子登科”这一云南石漠化治理模式在会上大受好评。

  据了解,文山州是典型的岩溶地区,全州岩溶面积1679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3.4%;石漠化面积10099.9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1.77%。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西南岩溶地区8省的官员以及各领域专家们实地考察了文山州西畴县磨合村等5个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在磨合村,面对漫山遍野的石头,部分专家对于把此地建成梯田有不同看法,认为会得不偿失,建议当地农民搬迁。杜鹰经过与村民交流,仔细了解了周边情况后,提出应该尊重本地居民意愿,继续“坡改梯”工作。

  在西畴县江龙村,杜鹰一行看到的是村子周围青山绿水,村里则是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直,一座座砖瓦房错落有致。江龙村正是云南云南石漠化治理模式的受益者,当地群众以建沼气池为突破口,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总结出了“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的治理模式。

  “山顶戴帽子”是进行封山育林、种草、种树,搞好水土保持,防治石漠化;“山腰系带子”是退耕还林,种植经济林果;“平地铺毯子”是结合岩溶地下找水,兴修水利,将中低产田地改造成高稳产农田地,提高粮食产量,并利用冬闲田地种牧草,开发饲料资源;“入户建池子”是户均建一口水窖、一个沼气池、秸秆氨化池,解决农村能源、人畜饮水和牲畜饲料,把劳动力从打柴、取水等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发展产业,保护石漠化治理的成果;“村庄移位子”是结合易地搬迁工程,将村庄向条件好的地方迁移,劳力向发达地区输出。目前,该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52元增加到2010年的5600元,森林覆盖率由1995年前的32%提高到现在的80.4%,从“花钱靠贷款、吃饭靠讨粮”变成了富裕的生态村。

  杜鹰与随行的专家们对这一治理模式给予了肯定,杜鹰称赞了“西畴精神”,提出各地要学习这一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把那些被判定“基本丧失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的石漠化地区逐步打造成了绿色生态家园。(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