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永平4月17日电(任东)家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深茅草村民小组的村民张郑罗1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中笑呵呵的说:“在当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自己一家四口人靠每年20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过日子,生活比较艰辛,在改革后,去年家里200亩林地已经入了股,自家有两人当起了股东,自己每个月扣除保险后还可以领到1780元的工资,一家人年收入达到了4万元,等到林地里的核桃成熟后,还可以分红。”
山区农民当股东
“山区农民当股东,每月领工资,买保险,享受每月8天的假期,还可以得到利润分红。”山区的农民可以享受城市白领的薪资待遇,这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云南永平县变成了现实。
自2006年4月开始,云南永平县全面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永平县委书记程永标说:“在改革工作中永平县积极探索,换脑子大胆创新,使林农得实惠,企业获利益,实现双赢,最终能够保障社会稳定。”
永平县北斗乡黄连村深茅草村民小组以林地入股的方式与大理建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永平大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组村民成了“大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或员工,村寨成了公司的生产基地,主要经营种植美国山核桃,饲养珍惜动物,经营旅游、休闲等项目。山区农民成了股东,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再没有以前滥砍滥伐破坏林木的现象。
林地入股建公司
2009年,永平县政府结合当地村寨林地资源丰富的实际,在“村民自觉自愿,流转有偿依法”的前提下,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了大理建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村民林地入股的方式成立永平大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刘宝承说:“2009年,公司与深茅草村民小组达成协议,深茅草20户村民以林地4800亩,旱地3000亩,水田280亩入股,计价200多万元,占到公司全部股份的20%,公司出资800万元,占股份的80%,公司主要种植美国山核桃,饲养珍惜动物,经营旅游、休闲等项目。以经意林果和苗木收入壮大资本,并与农民签订了‘七项约定’,农民真是因为这些约定,心里有了底,才放心大胆的去工作。”
张郑罗正是入股大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告诉记者,公司制定了与村民的“七项约定”,使村民彻底放下了心:年龄18至48岁的股民月工资水平不低于1190元,并按国家政策购买“五险”;年满48至55周岁的股民,公司依季节性用工需求录用,日工资水平不低于30元;对于未满18周岁及55周岁以上不符合劳动用工年龄条件的股民,除按照入股的林地给予分红外,公司一次性补偿每人2万元;未满18周岁的股民满18周岁后就可到公司上班;如果有残疾的股民则不用上班公司每月补贴600元;公司2年内给每户股民建盖200平米以上的住房;公司按核桃质量以不同价格收购入股公司,并由公司统一管理;如果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无法继续经营的,将无偿归还股民入股的林地、田地、核桃树。
这种按照农户自愿原则,将农户零星分散的土地和林地以入股的方式再次集中起来,由公司出资金,农户出林地,实行林地企业化股份制管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再加上科学的开发和种植,是“一加一大于二”的发展模式,并深受林农的欢迎。
农民、企业、政府“三赢”
据了解,永平县大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种植美国薄壳山核桃300多万株,育苗嫁接500多万株,累计投资1504万元,预计三年后公司可收入4500万元。
永平县委书记程永标说:“现在永平县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就是把‘千家万户小食堂’改造成‘千家万户大市场’,这种方法不但对吸收当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好的作用,而且还能缩小城乡差别,稳定了社会治安,促进林权制度改革,并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找到了新路子。”
永平县政府鼓励官员带头买山、承包,因地制宜种植适合的植物品种,进行完整的技术培训,教农民种什么合适,如何种,让林农真正感受到林改后规模化经营带来的好处。
永平县林业局副局长张国靖说,永平县要在金融、科技、培育市场等方面加强对林产业的扶持,相关部门的职能由“管”为主转变为“服务”为主。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加强各项技术培训,把林农手里的林地变“活”。
这样,永平县的林改实现了农民、企业、政府“三赢”。
永平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澜沧江东岸,是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林业用地面积318.1万亩,占国土面积432.6万亩的73.5%。近年来,永平县通过林地流转、林地入股、租赁等多种形式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据了解,2010年全县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30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达4亿多元。全县已建成核桃初级产品交易市场17个,核桃初级产品加工户已发展到500多户,年加工经营核桃干果1万多吨,实现核桃增值4000多万元。有4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专门从事核桃生产加工,年收入近2000万元。全县林产业的发展,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广大农民不离家门就能实现增收的目标,为农村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