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乌鲁木齐4月29日电 (记者 杨东) 记者见到吐尔逊·艾山时,他已经洗去一路风尘,换上西装戴了崭新的花帽,显得很庄重。之前,他正在30公里外的地里播棉种,接到村上要他接受记者采访的电话,立即骑摩托赶了回来。
吐尔逊·艾山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的农民。
进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县城中心向西行约一公里,见到一片色彩明丽造型别致的二层楼群,这便是达西村。由于这片楼群,让人分不清这里是农村还是县城。
吐尔逊·艾山的家坐落在这片统一规划建设的楼群中,260多平米。他告诉记者,这套楼和前后院占地一亩五。一家曾经住干打垒的土坯房三十多年,后来花3万多元人民币盖了砖房,住了十几年又12万出售。2008年,村子统一规划建别墅群,宅基地村里补贴5000元,个人花30多万元,欢欢喜喜乔迁新居。
别墅群外,纵横大道通向四面八方;小院内外,林木初绿,花香幽然,鸟鸣如歌;柏油路连接家家户户,客厅卧室、厨房书房,卫生间、抽水马桶……前院菜地已经下种,葡萄藤正往椽子上爬;后院放置农机具,牲畜圈内牛羊安闲地吃草……
——可见吐尔逊·艾山家很殷实。但是,在达西村,他的富裕水平只在下游。
“说来惭愧——过去以为每个月县里民族宗教事务局给自己发几百元津贴,比村民优越得多,大部分精力用来做宗教事务工作,疏于经营。村民们一个个致富,遵纪守法,崇尚文明,全村24年无传讯拘留、无邻里纠纷现象发生——需要我做的工作越来越少。这时才深深地感到,自己不知不觉成了需要奋起直追的贫困户。”
“达西”,维吾尔语,意思为“盐碱地”,1898年纳斯巴依等7人从库尔勒来到这里,安家落户。至今总人口350户、1287人,维吾尔族约占70%。
——用中共达西村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的话说,“这十年实现了三级跳。”
沙吾尔·芒力克今年已经64岁,体格硬朗,精神健旺。现任兴平乡党委副书记(享受副县级待遇)兼达西村党支部书记。
沙吾尔·芒力克在达西村办公楼前向记者介绍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纪念碑和“胡总书记给达西村回信”纪念碑以及达西村变迁的情况。
达西村曾被称为“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的贫困村。
沙吾尔·芒力克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对全村党员、团员提出了 “口袋里要鼓囊囊,精神上要亮堂堂”的村训。他表示,一是本人能致富,二是愿意带领大家致富。
于是,村民们扎实行动起来,实行科学种田,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推广节水节本滴灌;建设梨园,大力种草,改善生态,促进畜牧业长足发展;鼓励妇女和中老年人到县城做生意;先后集资办起了面粉厂、砖厂、养殖场……
几年功夫,达西村涌现出一批勤劳创业、发展特色产业、传播科技知识、维护社会稳定和树文明新风的骨干队伍。
达西村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全村人喜悦。有一天大家凑在一起畅谈村子的变化,有人说:不知道党中央知不知道达西村的变化。有人提议买买提·沙吾尔代表全村给胡总书记写信汇报一下。2005年4月13日,买买提·沙吾尔给胡总书记写了信。5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给大家回了信,鼓励他们不断学习知识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巩固和振兴祖国西部边陲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收到胡总书记的回信,全村人奔走相告,表示要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后再给总书记去信报喜。
三年后的5月,受大家的委托,买买提·沙吾尔再度给胡锦涛去信。
2008年6月9日,他们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信中说:“时隔三年,很高兴再次收到你们的来信。从信中得知,这些年来,在你们和全村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达西村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衷心祝贺你们取得的新成绩!你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青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相信,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你们和各族群众的不懈奋斗中,达西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新疆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