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文县5月4日电 (刘启舒)5•12汶川大地震三周年即将临近,记者重访地震重灾区甘肃陇南文县,所见所闻令人欣喜不已。三年前地震发生的那一刻,随着大地一阵痉挛,甘肃省距震中最近的陇南文县,数百个村庄毁于一旦。三年后,一个个漂亮的灾后重建新村,奇迹般地崛起在昔日满目疮痍的废墟之上。全县20个乡镇的3万多户重建户建起了漂亮的新居,2万多户维修户受损的房屋维修一新,22万农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在文县灾区,每一座新家园都是灾区农民用不屈的脊梁扛起、用滚烫的汗水铸成,每一个新村都是伟大抗震精神结出的硕果,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底下坪人的精神
底下坪村,是一个地处文县范坝乡大山深处的自然村,地震毁坏了全村24户人家的房屋。倒下的是房子,站起来的是汉子!像大山一样的倔强的山民说:“房子倒了桩桩在,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困难能战胜!”这个村坐落在半山坡上,村子不通公路,只有一条巴掌宽的小路通向外界。红砖、钢筋、水泥等建材,通过电站库区水路运到了山下的码头后,如何运上山?村民们惊天动地一声吼:“脊背来背!”有人掐指一算,修座砖混结构的楼房,需各种建材200吨,一家两个劳力要背200多天。
底下坪人没有被困难吓倒,横下一条心:“就是一座山,也要背走!”上至白发苍苍老人,下至上学孩子,人人都成了“背夫”。白天顶着太阳背,晚上踏着星光背,没有星光的夜晚打着手电筒背,刮风下雨天也不休息。
有时,村民卸在码头的砖、沙等建材,一夜之间被库区上涨的水淹没,只有等水退后继续背。村民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挥汗大干,像蚂蚁搬家一样背运建材,肩膀磨肿了,脊背磨烂了,家家都背烂了十几个背斗,户户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村民田义德和妻子田义英都已步入不惑之年、父母年逾6旬、两个孩子十几岁,全家6口人齐上阵,每天背建材,整整背了三个月,硬是用脊梁把200多吨的建材背上了山,建起了一座建筑面积8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的房屋。
村民姚金坪的家离库区码头有五六百米,全家4口人,仅他一个全劳力,独自一人背建材。为了加快建房进度,他狠心卖掉家中耕牛,买了一匹骡子,人背畜驮运建村,建起新家园。底下坪的村民,凭着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像愚公移山一样,像蚂蚁搬家一般,一趟又一趟背运建材。肩膀磨肿了,脊背磨烂了,背斗背烂了,硬是用脊梁背出了一个新家园。
牛圈坪人的干劲
地处鸡鸣三省之处的文县中庙乡牛圈坪村,也是个只有24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子在地震中毁灭了,村址成了滑坡体。大地之广,哪里是牛圈坪人建新家的地方?村民说:“不靠天不靠地,要靠自己救自己。新家园就在手上,就是一镢头一镢头的挖,也要挖出一个建新家园的地方。”村支书带领大家四处寻找建新家的村址,最终“相中”了212国道旁的一座小山丘。
村民们立下一个信念:“削平小山丘,建起新家园!”
单靠镢头挖、放炮炸,猴年马月才能把山丘整平?新家园何时才能建成?村民们豁出去了,砸锅卖铁凑钱,每家拿出2万元,租用装载机挖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一百余人,没明没夜地在工地上大干了一个多月,凭着冲天的干劲和矢志不移的信念,硬是削平了公路旁一座长100米、宽60多米、高10多米的小山丘,“争”出了10亩地,24户人家户均有了4分宅基地,建起了漂亮的新家园。
梁家山人的雄心
文县城关镇梁家山村,坐落在高山上,17户人家。地震中村子严重破坏,只能异地搬迁重建。新村村址选在半山坡上,只有一条小路通到山下的公路。修建砖混结构的楼房,运输建材成了天大难题。
梁家山人没有在困难面前却步,村民们立下雄心壮志,天大的困难也要战胜。他们把全村仅有的7匹骡马组织起来,成立了“梁家山重建物质马帮运输队”。全村17户村民修建新居的砂石、水泥、砖瓦等,全靠马队从山下往半山坡运输,今天给张家驮,明天给李家驮。骡马的体力也是有限的,驮几天就要歇息一天。马歇人不歇,村民们继续在工地上忙碌。
山间铃响马帮来,梁家山的骡马运输队,整整驮了一年多,硬是把1000多吨建材驮到半山坡。新家园终于建起来了,梁家山人自豪地说:“我们的家园是建在马背上的。”如今,建在马背上的家园,成了灾后重建的一个亮点,座座新居像朵朵灿烂春花,绽放在半山坡上。
在文县灾区,像这样“挺起脊梁架房梁”的动人事迹,还有许许多多。灾区人民正是靠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战胜灾难、创造奇迹,把重建家园的辉煌业绩写在了陇南山川大地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