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汶川地震三周年:灾区重建世界性难题知多少

2011年05月09日 01: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汶川5月8日电 题: 灾区重建世界性难题知多少

  中新社记者 张子扬

  “5·12”汶川地震3周年前夕,四川省官方公布的震后重建进程显示:灾区多个市州恢复重建已基本完成,纳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2.4%,完成投资7871亿元。纳入省定灾区县需恢复重建的13647个项目,完工81.6%,完成投资1052亿元....。.预计在今年9月底,四川将全面完成地震灾后重建。

  这一串数字的背后,是中国政府用了3年时间,在一片废墟上完成了令外界吃惊的“世界性难题”。

  3年重建,开启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灾后援建行动。来自18个援建省市的230支援建队伍,10万建设大军遍布灾区。

  然而在重建中,参与过的人总会有意无意说上几句:“地质环境复杂、面积小,要求高,时间短,任务重,经验不足,资金供给不足”,几乎每一项都在考验着中国速度和执行力,其中的艰难,可能令外界无法想象。

  3年前的地震波及整个龙门山脉断裂带,绵延300多公里,四川省内重灾区达10万多平方公里。灾害遍布20个市州139个县市区,其中,成都、德阳、绵阳、阿坝、广元和雅安等6个市州为重灾市州,极重灾县和重灾县达51个。

  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省于2010年9月底实现“3年重建任务2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在震后1年内,全面完成350多万户震损城乡居民住房的修复加固;震后1年半,全部完成150万户农房重建;震后2年,基本完成26万户城市居民住房的重建;需恢复重建的3002所学校完工96.2%;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90.4%;需恢复重建的4847.8公里的干线公路已完工93.7%....。.

  重建的紧迫性令参与者要与时间赛跑,中国政府在当年刺激经济的4万亿方案中,有1/4用在了重建。

  位于震中地带的映秀镇,当时遭到了毁灭性损坏。95%的房屋完全倒塌,100%的房屋不能居住。在仅剩余的小块空地中,需要容纳6000多名灾民。

  这座震中小镇的重建,从一开始就承受着巨大的关注,重建规划方案必须经国务院亲自审定,是动用人力物力最多的一份规划。

  “重建并非简单地原址恢复,而是要综合考虑离断裂带是否够远,是否足够安全,是否布局合理。同时还要考虑映秀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民众的致富问题。”东莞对口援建组副组长陈志标形容,这份“变来变去”的规划,让专家组争论了近4个月。

  2009年8月5日,映秀重建正式全面开工。此时,广东对口援建汶川已近一年,部分援建乡镇已经提出基本竣工的口号,在“3年任务2年完成”的要求下,留给映秀重建者的时间并不多,无房可住的灾民眼巴巴的指望着有个栖身地。

  “当时真是急得要命!”陈志标对媒体说,尽管早在全面施工的4个月前,援建组将废墟进行了清理,但由于大断裂带附近的空地不能使用,因此,在映秀镇0.7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几乎没有任何空地,“密密麻麻,除了废墟,就是人。建房,修路就要停工,二者只能选其一,否则谁都别想干”。

  在近800个重建日夜里,重建者与穿越映秀的断裂带进行了一场生死较量。在占地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类战胜了自然。

  然而“战斗”远未结束,让世人惊叹的新映秀镇,未来还要接受断裂带周边地质隐患的考验,尽管这期间映秀经受住了一次泥石流的冲击。而真正的挑战,还在于预防与治理的相互结合。

  如果说映秀重建仅仅是灾区重建的一个缩影,那么整个灾区重建要在不到5个月的时间全面完工,依然有不少难题摆在了执政者的桌面上。如,基建的质量问题,对口援建的资金使用和管理、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民众期待着上演在“艰难中实现超越”。

  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朱子瑜所言,重建的最大的特点不单是把原先毁掉的房子修好,把道路铺好,把景观做好,关键是所有的援建市都在关心受援的县今后如何发展,产业有没有更新和发展的机会。除了补血,还要能造血。(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朱鹏英】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