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5月12日电(刘贤)12日14时28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成都市在此间召开“成都绘新图,微博传‘家’画——‘成都灾后恢复重建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成都灾后重建“规划先行”理念的成果,并用12张生动的图片展现了灾区三年来的变化。
成都市规划管理局总规划师赵钢说,灾后恢复重建不是一个简单的“恢复”工程,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提升”工程。围绕重建“提升”,成都市规划部门广泛汇集世界范围内的规划先进理念,围绕城镇体系重建、住房重建、基础设施重建、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等6大体系,展开了持续三年的以规划统筹指导的灾后重建工作。
“五个层次”、“四性原则”与“发展提高”
重建之初,成都通过全球公开征集规划设计,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得到了国内外规划机构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成都本地及国内外200多个设计机构、4000人参加的规划设计大会战,构建了5个中等城市(县城)、7个重点镇、7个新市镇、26个一般镇、759个农村重建安置点五个层次的灾区城镇重建体系。
住房重建方面,成都市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的“四性”原则,既解决了农村灾区的居住问题,又促进了农村发展和地域特色塑造。赵钢说,崇州市文锦江镇石柱子村,就很好地体现了“四性原则”。
基础设施重建与公共设施重建都强调“提高”。“5•12”地震中,成都市共有3312公里公路、135座桥梁损毁。三年来,成都市坚持恢复功能与发展提高相结合,高标准规划,大手笔投入,加快恢复灾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
成都重建规划中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等级和建设标准。对于规划新增人口,每2.5万人设置小学1所,保证每个乡镇有1所小学;每4万人设置初中1所;每6万人设置高中1所。规划每个县城须拥有一个综合医院,每3万人设置一个社区级医院,保证每个乡镇拥有一个卫生院。
产业发展48小时可就业 生态植被恢复50万亩
在产业重建规划方面,成都市强化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产业布局,发展新型产业,完善了产业布局规划。
对于旅游设施严重损毁的青城山、鸡冠山、虹口-龙池、白鹿森林公园,成都市在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地震遗迹保护,进行地质灾害治理与自然生态修复,加强风景区灾害安全预警系统与防御安全设施建设。同时,兼顾生产和生活,重新评估和调整风景区总体规划,将聚居点建设和景区恢复重建相结合,妥善安置风景区内受灾群众,符合规划的可适当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赵钢说,随着产业恢复发展,灾区就业水平明显提高,群众只要有意愿48小时就能实现就业。目前,成都重灾市县经济全面恢复并远超震前水平,实现再生性跨越,灾区正成为生态农业、绿色经济聚集区和示范区。
据赵钢介绍,目前,成都在灾后重建中按计划以大熊猫栖息地为主的生态植被恢复工程50万亩现在已经全面完成。而通过对灾区震后恢复的野外巡护监测结果显示,灾后成都市灾区生态已经全面逐步恢复,野生动物生存正常。
360度展示全景图点位动态画面 微博发布网友热情围观
新闻发布会上还公布了《成都灾后恢复重建全景图》。从中可看到在成都市灾后恢复重建现场拍摄的12个精彩瞬间以及拍摄地点。应用360度全景展示技术,网友可以通过微博上的链接看到每个点位的360度动态画面。
景图上展示的12个点位分别是:崇州市文井江镇石柱子旅游村、都江堰七一聚源中学、都江堰市医疗中心、花水湾旅游小镇、崇州市山区放心商品店、崇州市重庆路、都江堰市虹口乡、都江堰拉法基水泥厂、都江堰景区、都江堰市10万亩现代生态农业集聚区、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社区活动中心和彭州市小鱼洞大桥。
日成都市官方微博“成都发布”织“围脖”介绍了12个点位的情况。而其主微博信息中这样写到:“果说灾区是成都的一个小家,那么,成都就是中国的一个小家。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之际,我们选择成都灾区12个小家,制成这张图,为您展示成都震后三年的细微变化。大家的幸福需要无数小家支撑,转发并查看全景(链接)一次,就是对成都这个小家最好的祝福!一起来,祝福成都,祝福中国!”
发稿时,该条微博已被转发2473次,评论506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