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5月12日电(刘贤)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与减灾国际研讨会12日上午在成都理工大学召开。来自中国、日本、印度尼西亚、荷兰、意大利、挪威、英国、斯里兰卡、法国、俄罗斯10国的专家与会,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生态恢复、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中日技术合作四川省地震灾后森林植被恢复项目首席顾问大西满信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去年2月开始到四川工作后,看到地震三年来人们生活方面的重建已经完成,下一步应加强山区植被的恢复。
大西满信说,植被恢复分成两部分,一是常规造林办法可以种树的地区;二是需要通过栅栏、铁丝笼等工程措施固定泥土,才能种树的地区。擂鼓镇、汉旺等地已经开始植被恢复工程,推进速度是2到3个月1公顷。但今年3月份栽的树,需要10年,或者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恢复植被的水平。
大西满信表示,四川震后生态恢复的主要难点是面积太大,建议将重点放在山区。若要挡住像去年清平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一是需要高技术,二是需要高投入。目前,中国国内的技术水平是足够的,可能在工程管理和投入方面还需加强。
英国杜伦大学的David Perley正在研究滑坡预测系统。他说,汶川特大地震是上世纪以来世界上诱发滑坡最多的地震。
据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唐川介绍,该实验室在映秀红春沟、清平文家沟等四川地质灾害高风险区设立了20多个专业监测站,记录研究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相关数据。每个监测站的初期投入超过50万元人民币(下同),每年的维护费是10到20万元。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黄润秋透露,该项监测是为“十二五”期间四川全省范围内的地质灾害监测做前期准备。
此外,因为城镇是灾害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唐川正在做“地震扰动区滑坡泥石流风险评价示范研究”,以映秀、龙池、虹口等人口聚居区为对象,研究避难路线、应急响应机制等灾害风险管理问题。
据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秘书长伍法权研究员介绍,近年来,中国科技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在地质灾害防护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汶川特大地震以后,中国乃至世界对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滑坡等问题的研究显著提高。目前,国土资源部正在做大量调查,以反映灾害分布规律,“从过去、现在来推断未来”。(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