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进驻马栏村,全村老少抗日热情高涨;70多年过去,如今的马栏村人,依托光辉历史和生态搞活红色旅游,开辟致富新天地
一路槐花夹道,从门头沟区斋堂镇中心再爬10里山路,就来到半山坡上的马栏村。灰墙红瓦,青石铺路,小村清新,干净。
“搞旅游,没点特色还行?咱村平均一天接待200多号人呢!”村支书于金玉一见到记者就打开话匣子。“这不,镇里环境检查组前脚刚走,来的人都夸咱马栏工作干得好!”
72年前,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进驻马栏,宛平县县长焦若愚就夸过他们“工作干得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北上抗日,成立晋察冀军区,派出邓华、宋时轮支队,到斋堂川开辟平西根据地。1938年底,根据毛主席提议,中央和八路军总部决定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
时任宛平县县长焦若愚,要给挺进军司令部找个可靠的驻地。这天,他刚走到马栏村口,就被几个童子军拦住:“你是干什么的?出示路条!”焦县长眼前一亮,早听说马栏村民警惕性高,拥护共产党,果然名不虚传。
司令部住进马栏村,成为平西抗日敌后战场的指挥中心。
脚下,青石路面用石子拼成“37”字样,代表1937年;四个马蹄掌,代表日本铁骑入侵中国,碎石代表山河破碎。青石路继续往前,路面上不时出现小五角星。“这些五星钢一共40枚,当年,挺进军司令部住进村,全村抗日热情高涨,兴起参军热。40个精壮小伙子,组成‘马栏排’加入挺进军,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一去不还。不算他们,村里有名有姓的烈士还有28人。”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吴继胜来了才一年,这些故事已烂熟于胸。
抗战胜利后,马栏村人放下枪,拿起锄,搞生产,建家园,年年是先进。
一进村委会正门,左首墙上,一张绿色的老奖状格外醒目。“国务院奖状”五个大字令人好奇,下面一行小字:奖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落款“周恩来”,时间是1958年。
“抗战胜利后,全国上下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马栏村山多,林果多,核桃、梨、苹果产量还高,村民研制出一种给核桃打虫用的农药,全国推广。”于支书仰望奖状,仿佛又回到热火朝天的山场。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兴起开煤窑,最多时全村22个。那时家家倒是富了,可山挖空了,秃了,林地荒了,果儿也不结了。”
后来,斋堂镇小煤窑全部关停,马栏村咋发展?看着村里随处可见的抗战遗迹,村两委班子决定自筹资金,建革命纪念馆。
1997年6月,骄阳似火,马栏村党支部带头,奋战23天,建起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
马栏村沸腾了!村民张秀雨送来了当年司令部用过的八仙桌、太师椅,于振所捐献了萧克司令员当年用过的铜脸盆,挺进军司令部马兵排排长张俊明,提着当年给萧司令的大白马钉掌的工具……当别的村还在寻找出路时,马栏的红色旅游已名声在外。
陈列馆坐落在一处坐北朝南的二进四合院内。木匾为萧克将军的亲笔题字“冀热察挺进军驻地”。一进门,将军的一首诗便映入眼帘:“北渡拒马河,百花山在望。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程不可量……”荡气回肠,岁月回闪!
走出陈列馆,向左向右,青石路上,各有一条红线,牵引游客的脚步。“除了司令部,警卫排、被服厂、弹药库、伙房、修枪所、医院……我们全村20多处房子住过挺进军,这条红线,把红色遗迹连起来,把先烈故事串起来,没有这条红线就没有马栏的今天!”吴继胜说。
发展红色旅游,村里没少花心思。这些年,光是在荒山上种树,就种了七八百亩,梨园沟、长榆沟、罗班沟、大槽沟,这四条沟生态已基本恢复;村里硬化街面,镶嵌进五星钢、红色导游线。眼下,村里正为遗迹制作导游牌,30多家红色旅游接待户今年要统一服务和接待标准,镇上还准备在这里开发两条徒步走大道,一条25公里,一条15公里……
去年,斋堂镇获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区,打造京西旅游集散镇。而马栏的定位,正是发展红色旅游。
“70多年了,生活在烈士抛洒鲜血的地方,我们从没落后过!”村党支部书记于金玉如是说。(记者 于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