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9日电 在辽宁省新一轮经济版图重绘中,绥中滨海经济区成为一个充满希望的亮点。绥中县委书记、绥中滨海经济区管委会主任田树槐新近表示,绥中要在“十二五”期末进入全省十强县和全国百强县行列,并打造成为连接辽冀两省、具有地级市功能的支点城市,必须有“冲刺”精神。
这里曾是一片寂静的土地。2008年2月,绥中县在原有“万家—高岭”工业园区基础上规划成立绥中滨海经济区,西起辽冀交界处,东至高岭镇疏港路,北靠京沈铁路,南临渤海,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同年10月25日,辽宁省长陈政高到绥中调研,把绥中滨海经济区建设方向定位为“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掀开绥中滨海经济区发展新篇章。
今年3月29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绥中滨海经济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开区。6月8日,该区万家基地经科学技术部火炬稿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辽宁(万家)数字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高起点规划引领未来。绥中滨海经济区起立之初,即提出要站在高起点,从全国发展大趋势和世界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和推动发展。为此,邀请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及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作指导,编制完成了《绥中滨海经济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详细规划》、《道路景观绿化规划》等,与经济区建设紧密相连的《经济区产业发现规划》、《碣石大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等正在等待审批。
在此背景下,绥中滨海经济区坚持以生态环保为框架,以人文历史为内涵,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
根据规划,绥中滨海经济区建设目标为:3年内完成27.6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及配套设施,并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海岸中关村”雏形;用5年左右时间完成滨海经济区二期建设,全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并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在全国形成相当影响,产业发达、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初具规模;用10—20年时间将滨海经济区建设成一座人口规模达50万人、财政收入达100亿元、GDP达1000亿元的生态宜居新城。
优越的硬件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首要条件。该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牵引,积极推进经济区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开发转变。截至目前,起步区“七通一平”建设已经全部完成,能够满足企业从开工到正式投产运营的全部需求。在配套设施建设上,集研发、孵化、办公、会议、展示、一站式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创业大厦已封顶。九年一贯制学校于去年9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经济区万家处动车正在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环境是生产力、竞争力。绥中滨海经济区加快制定出台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办法或配套措施,全力支持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同时加大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大产业、支持大产业、共谋大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项目是构成产业的基本要素。在项目建设中,绥中滨海经济区不断加大招商力度,拓宽招商区域,积极吸引国内外要素资金源向园区聚集。该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在北京、深圳等地成功举办了多场招商引资座谈会。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引进和开工建设,为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绥中滨海经济区共引进各类企业家287家,协议投资529亿元。
做强大产业,说到底要靠人才,造就一支与做强滨海经济区大产业需要相适应、能够支撑和引领产业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产业工人队伍。为搭建经济区人才与智力体系保障,该区聘请中关村高企协会副会长李仲亮为经济区招商工作高级顾问。市委从相关部门抽调四名专业对口的干部担任管委会主任助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选拔了19名招商、管理和服务型人才,又从各高等院校选聘了30多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各类人才的积极引进,大幅提升了经济区的综合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对于“全省十强”和“全国百强”目标,绥中县委书记、绥中滨海经济区管委会主任田树槐在该县十三次党代会上表示,冲刺这样的目标,绥中是有底气的。他说,不干就不能快发展,老百姓就得不到实惠。“我始终认为,在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心里就踏实、就舒服;工作交到手上过了时限没完成,就会不自在。对于一个人来讲,有机遇不好好干,在台上不好好展示,就愧对自己、愧对人生。”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座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海岸中关村、生态新城区”将屹立在辽宁绥中大地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