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一生以鸬鹚相伴——四川岷江边的渔民生活(图)

2011年09月28日 22: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生以鸬鹚相伴——四川岷江边的渔民生活(图)
张伟强带着鸬鹚去江边洗澡。罗晓玲 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中新网乐山9月28日电(刘忠俊 罗晓玲)每年秋冬时节,四川乐山岷江中央,一位渔夫总是划着一叶扁舟,沿船帮站立的鸬鹚不时扎进水中,等它们重新回到水面时,嘴里衔着挣扎的鱼儿。渔夫与鸬鹚共同捕鱼,构成了一幅动态的水墨画。近日,记者走近与鸬鹚相伴的渔民,感悟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13年相伴 鸬鹚与主人很亲近

  记者在乐山市中区苏稽镇清峨村八组,找到了渔民张伟强,从父辈起,他们一家子就以打鱼为生,父亲将这门手艺传给了他和三个弟兄,从14岁开始张伟强就以打鱼为生,至今已有27年。

  “我正准备带鸬鹚去洗澡呢!鸬鹚属于水鸟,所以很爱干净,两三天就得洗一回澡。”张伟强抓起一根竹篙,来到家对面的一片小树林中,记者看到,树与树之间绑着几根竹竿,鸬鹚就栖息在上面。看到主人来了,几只鸬鹚兴奋地“嘎嘎”直叫。“嘿,上来!”张伟强横着竹篙,鸬鹚们便乖乖地跳了上去。张伟强挑着鸬鹚,来到河边,让它们洗了个痛快。

  13年前,清峨村有渔民开始用鸬鹚打鱼,冬季能够收获更多的鱼,收入也跟着上去了。张伟强四兄弟一商量,也去外地买回了18只鸬鹚。小鸬鹚很快跟着其他渔民家的大鸬鹚学会了捕鱼。如今,张伟强的5只鸬鹚已经长到了6斤多重,他和鸬鹚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寒冬漂泊 只为日子好过一些

  每年11月,天气渐凉,张伟强和他的鸬鹚便开始忙碌了。张伟强租上一辆货车,将渔船、打鱼工具和鸬鹚带到乐山城区通江片区的岷江边,在河坝搭一个简易的棚子“安营扎寨”。

  每天早上吃完早饭,张伟强先修补渔网,10时左右,他用稻草拴好鸬鹚的颈部,然后划船将它们带到江中央。围好渔网后,张伟强一声令下,鸬鹚们纷纷扎进水中,合力将鱼赶入网中,只等主人收网。如此往复,鸬鹚与主人间形成了默契,鸬鹚卖力捕鱼,主人自然也会奖励它们饱餐一顿。

  “冬天的江风像尖刀一样刺进骨头,令人直打冷战。”张伟强说,白天在江上打鱼,夜里在棚子里睡觉,最难忍受的就是寒冷。

  无论当天的收成如何,每天16时左右,都必须上岸,因为张伟强得赶在天黑之前将鱼卖掉,留到第二天,鱼不鲜了,就只能贱卖。“收成好不好,全靠运气,有时一天能打三四十斤鱼,有时忙乎一整天,连鱼的影子也见不到。”张伟强说。

  上岸后,张伟强将鱼提到通江片区临江的街边售卖,买惯了河鱼的市民不时来照顾他的生意。这样半漂泊的生活日复一日,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年的1月底。

  鸬鹚捕鱼 即将消失的风景线

  张伟强告诉记者,乐山江河较多,渔民数量也不少,但用鸬鹚捕鱼的,在整个乐山市中区,就只有苏稽镇还有7位渔民。

  “水浅、水清是鸬鹚捕鱼的必要条件,所以鸬鹚每年只工作3个月(11月至次年1月),剩下9个月都闲着,这段时间我们就用渔网捕鱼。”张伟强说,一只鸬鹚每天要吃2元钱的猪心肺,5只鸬鹚一个月就要吃掉300元钱。除去成本,鸬鹚们每年只能为他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张伟强和他的鸬鹚已是13年的老伙伴了,他把它们当作自家成员,一直悉心照料,但最近,他却动了想卖掉它们的念头。“因为环境污染、一些市民对渔业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江中的鱼越来越少了,而养鸬鹚成本较高,带来的收入实在太少了。”张伟强想卖掉鸬鹚,可是现在要找到买鸬鹚的渔民却很难。

  渔民建议 禁渔期能发放补贴

  每年2月1日至4月30日是当地的禁渔期,张伟强和村里其他渔民在这3个月都处于歇业状态,有人外出找临时工以补贴家用,有人干脆放弃做渔民,外出打工挣钱。张伟强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鸬鹚也需要人照料,所以选择呆在家里,补补渔网,期盼禁渔期早些结束。“我们每年微薄的收入要供一家人生活。”张伟强说,禁渔期对渔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禁渔期会向渔民发放生活补贴,他也期盼当地政府能够针对禁渔期对渔民进行补贴,这样,他们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一些,祖上传下来的技艺,他不想丢,丢了就可惜了。(完)

  采访后记:

  鸬鹚捕鱼是中国传承千年的技艺,而这项技艺正渐渐从人们视野里淡出,也许不久后的将来,鸬鹚捕鱼只能在影像资料中看到。

  张伟强用鸬鹚捕鱼虽然得到了渔业部门的批准,但因为创造经济效益愈发困难,他产生了放弃鸬鹚的念头。据了解,有的城市在禁渔期会向渔民发放补贴,有的城市将鸬鹚捕鱼表演作为一个旅游项目,既保护了渔业资源,又增加了渔民收入。如何在渔业资源保护和鸬鹚捕鱼技艺保护上找到平衡点,值得深思。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