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地方新闻

新疆见闻:博斯腾湖畔渔家女“捞起”幸福生活

2011年10月26日 12: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新疆博湖10月26日电 题:博斯腾湖畔渔家女水中“捞起”幸福生活

  作者 孙亭文 苟秀君 胥萍

  深秋的博斯腾湖芦苇金黄,芦絮开始纷飞。天刚蒙蒙亮,生活在新疆博湖县博斯腾湖畔的渔家女李英就开始起床做饭。只要是出船的日子,她每天都要披星出门,和伙计们一起乘船进入博斯腾湖捕鱼“捞起”自家的幸福生活。

  早上约8点20分,李英和她的伙计徐清水、胡明礼穿着厚厚的衣服和防水的雨鞋或捕鱼裤,赶到博斯腾湖大河口景区附近的码头。在这个不大的码头里停放着7条钢铁渔船以及多个泡在水中的渔网,上面都落满了一层薄霜。因为天气寒冷,李英的两个伙计轮流摇动渔船上的柴油机,好不容易才启动。

  李英告诉中新社记者,她和丈夫1995年从安徽阜阳老家来到博湖,以前在老家种地,偶尔也捕鱼。在博斯腾湖安家落户后,就一直以捕鱼维持生活。“以前捕鱼特别苦,那时候办理一个渔牌才能捕鱼,一个渔牌最高的时候要交4万多元(人民币),捕鱼的收入刚和上交的钱持平。”

  李英说的“以前”是指2010年以前,那时自己不单要出船捕鱼,遭受风吹日晒,还要自己卖鱼。“那时候价钱老是被二道贩子压着,销售价格很低。”捕鱼也是一个“遭罪”的活儿,博斯腾湖的水很凉,特别是深秋季节,风一吹皮肤就皴裂了。“不干不行啊,一家人吃饭上学生活都要从水里‘捞’出来。”

  李英捕鱼的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水产丰富,是新疆乃至中国西北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有机鱼生产水面,2010年博斯腾湖水产品总量达9020吨。湖中盛产33种鱼类,其中池沼公鱼、草鱼、鲫鱼等10个鱼类品种通过中国环保总局的“有机鱼”认证,成为名牌水产品。

  据介绍,2010年博湖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成立,公司股东除博湖县人民政府和巴州国资公司外,还吸纳若干家民营企业。公司建立后迅速在乌鲁木齐等地设立博湖野生鱼销售点,并开辟了通往库尔勒部分酒店和水产批发市场的鲜活鱼直供渠道。

  “我们现在只跟渔业公司签订合同,附近的20多户人家就负责捕鱼,然后交给公司,如何销售我们就不管了。”,“2010年我拿到了五六万元,这是没有想到的。今年我估计了一下,能拿到将近10万元左右。现在的收入越来越稳定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李英因风吹日晒而成古铜色的脸庞上露出朴实的微笑。

  记者跟随李英进入博斯腾湖捕鱼区,用手试了一下水温,冰冷刺骨,再经风一吹,越发寒冷了。但李英他们要在捕鱼区工作到下午4点左右,才能驾着渔船返回码头。“不算苦,从渔网里捞起大鱼的时候,就高兴了。”

  李英告诉记者,她家有4条船,一起合伙的人家有20多户,共有12条渔船,渔网、渔船都是放在一起用。“不是说我的渔船多,我就多分钱。都是平均分摊,费用平摊,收入平分”,“我觉得渔船放在那里也是放着,不如和大家一起用,这样也有好处,捕鱼多了大家的钱都分得多嘛!”

  在博斯腾湖畔生活了16年的李英已经适应了博斯腾湖的生活,也摸透了博斯腾湖水域鱼儿的生活习性。“捕鱼区的渔网马上都要拉回来了,现在已经有霜了,再晚些湖水会结冰,不拉回来,渔网会严重损坏。然后修补渔网,冬天的时候捕捞池沼公鱼,一年到头也闲不下来。”

  在渔船上,李英会和伙计徐清水、胡明礼闲聊,关于孩子、关于农村医疗保险、关于生活的鸡毛蒜皮,记者知道,他们谈论的更是以后的生活……(完)

分享按钮
    ----- 地方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